专栏名称: 千帆育儿网
上海地区的育儿探讨(包括园托择校,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
51好读  ›  专栏  ›  千帆育儿网

幼升小最新消息兼说一个20多年前的升学故事

千帆育儿网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5-19 12:33

正文

(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开场之前,编者先把幼升小目前的进展说一下。


1 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以及部分群、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没有跳出我前日文章所说的框架,如果还没看过,请移步前往: 幼升小,名校究竟都考一些什么? 至于所谓的原题,大家只能看看当了解,不可能会有一模一样的题目的。


2 某些小学昨天下午开始打电话,让某些家长变得很焦虑。这件事情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1)他只是打了少数的电话(不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确保那些牛蛙不被二志愿截胡。这里不代表周六参见面谈但是没收到电话的孩子就没戏了,更不意味着今天的二志愿面谈就没意义了。


2)因为昨日面谈较为优秀的孩子和今日面谈所有的孩子会再次进行PK。在今晚或明天开始第二轮的录取。请大家保持平常心(我当然知道很难,我也是过来人的说)。


孩子毕竟年幼,所有的规划需要我们家长把握。下面网友的这个故事虽然是20多年前的了,但是对我们仍然有很深的启发。大家感觉赞的就点在看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吧。




LZ有一个同事兼邻居(已退休),闲聊时说她当年怎么给孩子选择规划学习的。同事是会小提琴的,从小也给了孩子一个学小提琴的环境。孩子小时候一直在少年宫里学,后来初中时被少年宫老师看中。但是同事她家不是那个区的,要想进那个老师在的重点初中是不可能的。我同事立马决定想尽办法迁户口,最后把户口落在了一起学小提琴的一个家长那里,中间有啥利益交换不清楚。反正最终成了,孩子初中进了当时相当有名的重点初中,成为里面乐器班的一员。 编者按:孩子的规划最好在父母较为擅长的领域,父母不擅长也没关系,最好是父母有资源的领域。


后来,随着课业的增加,陆陆续续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学乐器,连班主任都说,以后你们班级会没有一个拿音乐吃饭的。但是同事和她孩子并没放弃啊,始终学着,虽然相对来说课业成绩就不那么好了。 编者按:所谓不忘初心,你真的还记得你的初心是什么吗?我们真的能做到坚持初心砥砺前行吗?真的能做到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吗?鱼和熊掌想兼得的结果绝大部分是一个都得不到。


到了高考,众多学校开始提前录取,同事的孩子先后接到交大和复旦的橄榄枝,一个好像说只要达到一本线就行了,另一个说二本线就可以。与此同时,还参加了上音的考试,最后三个里面选择了上音。现在算是真正拿音乐吃饭的人了…… 编者按:舍弃交复去上音,有多少“名校情结”的家长能做到?我们上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父母的面子还是孩子的未来?毕竟是作者的同事,而非作者本身,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当年这个家庭是如何进行SWOT分析的,最后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但是这样的父母,一定不是草率做决定的。

我听完后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其实教育本质都一样。一个优秀的娃背后总有一对运筹帷幄的父母,摒弃其他干扰始终不忘初心,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编者按: 很多人都说现在教育环境和以前不同了。但是我不太认可。不同的是术,20多年前的我们没有SBS,不知道STAR测试。而不是道。 我下面就举一个小道(不谈大道,这个更需也更虚): 无论教育怎么变,学龄前的那点东西在小学毕业生眼里来看都是个笑话,初中鸡血程度远胜小学,到了高中才知道初中那点鸡血内容简直是天堂--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的鸡血指数都是几何级数甚至代数级数在上升,你们说是也不是?!


6岁的孩子就是10点睡觉、10岁的孩子做作业就到11点,请问你初中如何面对10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思政、生命科学、地理,这些都是中考内容,只是权重完全不同而已)?!


怎么样,是否觉得要好好规划一下你的学龄前和小学的学习了?





更多升学育儿经验分享:

『经验分享』关于素鸡—击剑的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