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称呼
本文把第一代称为“外婆”
第二代称为“妈妈”
第三代称为“孩子”
一位女性在做了妈妈之后,邀请自己的妈妈到家里来一起抚养第三代,结果导致很多冲突。
明明预测前方可能有一万点伤害,为什么妈妈们还是做了这样的选择?
从现实层面来说,有人会认为,是不得不请外婆来带孩子。
但今天,我们是要从动力学视角来看这件事。
下面,切换到潜意识模式:
妈妈跟外婆之间的母女关系没有完全「分化」。
妈妈在潜意识层面认为,自己还不配做一个完整的母亲,所以就把“做母亲的部分功能”,外包给自己的妈妈,也就是外婆。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有一点向外婆行贿的味道。
就是向外婆效忠说 ——
妈妈,虽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做你的女儿,所以我把做妈妈的部分权力、责任,甚至有一部分感受级别的东西交给你。
这种情况下,外婆当然就当仁不让了。
但是有人可能马上就会问:“在这样的关系中间,其实女儿是极力想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能自己说了算、没想把功能外包给外婆。”
这说的是意识层面的,我完全同意。
但是在潜意识层面,这位妈妈一定做了很多邀请外婆来参与孩子有关事情的决策的事。
这些邀请是不知不觉发出的,但是被外婆收到。
在这里,我们需要再强调一下,
尤其是有些朋友可能对精神分析不太了解,
会对我们强调“潜意识”很奇怪,
甚至会觉得很荒唐。
所以我在这里说一个精神分析的特点,就是 ——
跟现实层面、意识层面的因果比较,
潜意识层面的因果是反的
举一个例子,现实层面的因果关系是:
因为我把我妈妈叫来帮我带孩子,所以我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是常识,很容易理解。
但是精神分析认为的因果关系是:
我就是要跟妈妈继续冲突,了结或者延续跟妈妈没有搞定的爱恨情仇,所以,我借“有了孩子”这件事为名义,邀请妈妈继续玩冲突的游戏。
妈妈把外婆邀请来,有可能是要向外婆「示威」。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 —— 妈妈对自己的童年有很多不满,把外婆邀请来是想向外婆展现“自己是一个更好的妈妈”。
这其实,就是示威了。
比如,一个女孩成了妈妈之后,她觉得妈妈以前照顾她的时候过于粗糙,那么,她就可能当着外婆的面故意非常细致地照顾第三代。
这样做,其实是有些“表演色彩”的。
而这种“表演色彩”,会让第三代不堪重负。
因为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或者有那么一点表演性质的关怀,其实是超过了孩子对关怀的需要的。
这种额外的关怀会让孩子有强烈的窒息感,几乎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
在此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会患各种身体疾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支气管哮喘。
我们对支气管哮喘的其中一条动力学解释就是 ——
妈妈没有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呼吸的空间,所以他需要拼命地呼吸。
支气管哮喘还有一个解释是 ——
但这时并不是他需要妈妈,而是妈妈需要被他呼唤。
妈妈把外婆叫到自己身边来抚养第三代,实际上是想在第三代身上制造跟自己同样的命运。
因为:谁是妈妈,谁就是命运。
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就会发现,妈妈在这时自动降了级别,就是:
我的孩子也是被我妈妈带大的,
我自己也是被我妈妈带大的,
从逻辑来说,
我就不是我孩子的“妈妈”,
而是孩子的“姐姐”了。
这一点上,还可以延伸一下 ——
如果妈妈对外婆的早年抚育有很多的不满,那么,她需要把这样的不满或者痛苦告诉一个人。
而最值得被告诉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也经历被外婆带大的痛苦,这样,就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世界上最理解自己的人,
—— 因为,这个人跟自己一样有同样的原始客体。
有一些女性结了婚,跟一个男性在一起亲密地生活,这使她们感到非常幸福。
但如果,这个幸福度超过了她自己可以承受的幸福度,内疚感就会出来。
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冲突」。
当一个女性做了妈妈,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了对自己的妈妈的威胁。
如果这时,她还是继续幸福地跟自己的老公一起抚养孩子,她会觉得这种幸福有罪恶感。
所以,她需要把妈妈邀请进来,介入到自己跟丈夫的关系中间,以避免过度的亲密所导致的幸福。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非常非常多见。
作者丨曾奇峰,德国威腾·海德克大学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德国首屈一指的社会精神学家多勒教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ID : zqfxl2013 )
你可能还喜欢
《董卿首谈儿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