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文明内蒙古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发生3.1级地震 ·  4 小时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内蒙古满洲里市发生地震 ·  4 小时前  
江西发改  ·  49条务实举措进一步降低我省物流成本 ·  18 小时前  
都市现场  ·  2月底截止!江西居民抓紧办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学术资讯 | 在“全球城市”探讨创意传播,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7)召开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12-02 08:00

正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2017年12月1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7)在复宣酒店四楼第二会议室举行。 在两天的会期里,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近百名学者将围绕“全球城市:传播与创意”的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交流。同时,在本次论坛上,中山大学广东省舆情大数据与仿真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共建单位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云南大学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中心合作单位河北省城市传播研究院等学术团队将围绕论坛主题,从各自的主攻方向出发组织共计9场主题小组报告。


在移动网络时代,全球城市成为聚合了数据、物质、人等多重网络的世界性巨型节点,传播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方式。当前,数字媒体渗透在城市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传播对于城市创意的意义得以突显,移动传播开启了激发新型社会实践,塑造了多样性的城市生活,赋予城市更加丰富多元的公共价值,实现大众的“城市权利”。因此,本次论坛力图借此重大契机,通过“全球城市:传播与创意”这一主题,展示本学科在城市及新媒体研究方面的独特视角与价值,充分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对话,以实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转型与创新。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中心主任助理廖圣清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上说,创意作为本次论坛的关键词,同样是当前时代的重要主题。在新媒体技术变革、传媒业转型的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紧密结合前沿媒介技术、丰富多样的传播实践。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创新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本次论坛从城市的角度探讨媒介创意实践,符合当前城市发展所提倡的创新精神。


图为中心主任助理廖圣清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今天召开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继“媒体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媒介生态与大数据”、“可沟通城市与公共空间:论坛与工作坊2017”之后,我中心近期主办的第三场重要学术活动。从这一系列学术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看到,中国学者基于中国独特的城市化进程经验场域,以城市传播这一主题与国际交流对话,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效。黄旦认为,在数字化、城市化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学者应当紧密把握当前创新性的传播实践,在新的气象上把握中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该起到“国家队”的模范引领作用,与兄弟院校联合起来,推动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陈志敏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能够为专业的学术思考提供平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院校自发地参与到本次论坛,进行卓尔有效的交流讨论,以回应新媒体时代重要的社会变革,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近年来,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攻方向明确、学术成绩卓著。在2015年教育部社科司的整体评估中,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获评“优秀”等级,总分名列全国第四名,这就是对中心学术水平的良好证明。


图为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致辞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以上海思南公馆思南读书会为个案,探讨公共阅读的具身实践如何再造城市传播网络。孙玮认为,当前在上海“人文心脏”思南公馆所举办的读书会活动,以新媒体高度嵌入的公共阅读新方式实现了复合空间的大众实践。这种感官融合的具身实践反转了传统语境中“读”与“写”的关系,交织了地理、交往与意义三重城市网络,塑造了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形成中国式的公共文化。


图为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作主题演讲


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以“再学科化”为题,对新传播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进行思考。黄旦认为,当前的学科建设需要回溯对学科的定义,反思学科设立的历史前提。因此,对学科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系统的层面,需要看到学科的设定必然牵涉到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实践。十九世纪以来国内外社会科学学科建制过程中的预设前提,致使媒介技术的中心作用在主流社会科学中往往被忽略。因此,当前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反思大众传媒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认识,以经验性的视野促进理论范式创新,从存在论上重新考虑传播和人的关系,关注媒介技术所带来的新传播形态,以媒介作为思考的支点重新理解和评估媒介业,重新厘定新传播时代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


图为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作主题演讲


本次论坛举办了“融合传播与城市公共生活创新”圆桌论坛。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担任论坛主持,解放日报社总编辑陈颂清、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上海人民管拨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予敏、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出席讨论。论坛嘉宾围绕新闻传播业态变革,就当前媒体传播环境的变迁、新媒体技术形成的创意实践、机构媒体转型过程所遇到的角色规范变化、未来城市传播网络如何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