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噶吼~ 近日气温逐渐升高,烈日炎炎烤灼着我们肌肤,更让我们的心绪无比焦躁。此时此刻,
没有什么比喝上一瓶冰爽的饮料更能让你透心凉了
。
“阿姨,来瓶XXX,要凉的,越凉越好!”
“好的,3块”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
十几年来
,
大部分的瓶装饮料一直都卖3块
,
几乎从未改变
,无论是可乐、雪碧、美年达,还是各种品牌冰红茶……都没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也许你会说,这些饮料的成本本身就很低啊,
3块钱已经很暴利了
。嗯,如果时间
退回到十几年前,这话不无道
理,以当时的物价水准来看,3元的定价地确利润可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的饮料都加入了混战,市场蛋糕就那么大,分蛋糕的企业越来越多,早占领市场的企业
利润已经逐渐被摊薄
。以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构成为例,不难看出现如今可口可乐的利润早
已不是什么暴利
了。
其实,仅仅以物价涨跌去衡量商品价值是不够的,
一件商品是否物有所值,并不能以自身价值为导向
,尤其是是大众消费的快销品领域,更多时候是以审时度势为主,以市场存在的合理性为切入点,不是说瓶装饮料企业没有想过涨价的问题,而是
涨价之后有可能引发灭顶之灾
。
在过去的那个年代,瓶装饮料刚刚兴起,当时卖3元完全和现在的3元不是一个概念,把薪资收入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后,当时的3元的价格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的10元了,换句话说
当时的钱比现在值钱多了
,那么现在的3元的饮料价值实际已被大打折扣。
过去瓶装饮料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饮料企业很少,就那么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的几家,
竞争根本就不激烈
,这几家企业相当于
垄断了市场
,当时的消费者缺少了选择权,于是他们的
定价权就被放大
了,且不说买3块,即使卖5块你该买也会买。
这就
类似去沙漠旅行
, 当你在荒无人烟的大漠里行走,饥渴难耐,突然看到了一片绿洲,其间一汪清澈的沙泉荡漾。
正当你要狂奔过去想一口气喝个透时,一个彪形大汉拿冒了出来,
用刀尖指着你向你收钱,喝一口5块
,此时你会在乎是应该3块还是5块吗?
还是那句话,
你没有选择权
,所以定价权利不在你手里,市场说了算,我想这和瓶装饮料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情形是一致的。
时过境迁,现在各类新式饮料层出不穷,消费者的腰包也鼓了,3块的瓶装饮料可以照样买,但连买二十几块、三十几块的“高大上”眼都不眨了。
市场总量并没有太多变化,但蛋糕却被花式分割了N多遍,换句话说,早期的瓶装饮料企业
曾经躺着赚钱的好日子没有
了。
当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别说你想涨价,
即便不涨价竞争优势都很难保
,于是早期的瓶装饮料企业当然很明白了,这么多年一直维持3元的价格没有上涨,这实数无奈。毕竟之前树立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还有一定地位,要是
因为涨价让消费者厌弃,无异于作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