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warfalcon
想每年读完100本书吗?想在100天内培养一个好习惯吗?想搞定拖延和注意力不集中吗?关注我,让你成为一个行动者,跟几十万读者一起成长,欢迎参加100天行动。
51好读  ›  专栏  ›  warfalcon

碎片化时代,怎样解决知识焦虑?

warfalcon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13 22: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去年在读《知识大融通》时最大的体会就是世界正在进入知识跨界融通,我们应该跳出各学科的片面知识,主动学习一些暂时跟自己不太相关的知识,比如学程序的应该学些艺术、学文学的,多学一些科学、程序这类,当你具备多个不同学科的知识,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均衡,会更容易发现或创造一些新的机会。

为什么需要跨界学习?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罗辑思维&知识服务APP「得到」的创始人罗振宇,最近做了一个名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主题分享,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视角和观点。

以下是这次分享的摘录:

1

我想讲一个我长久以来一直想讲的一个话题 ——

这一代人的学习。

先从一个词说起,叫 学习焦虑 ,每个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断地加深,在飞速 进化。

我上中学那会儿也有学习焦虑,无非是怕这次考试没考好,将来 考不上 大学,能 能不能找到 好工作。所以这个焦虑的本质是 谋生 ,是很低级的焦虑。

但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焦虑已经不是 谋生 的问题了,它是一个 求存 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你对社会环境的信息感知能力下降,你原来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

比如说,中国的很多老人,有钱,也有社会地位,有社会阅历,为什么老被骗子骗?因为新出现的那些技术、协作方式,他们不知道了。

不出意外,我们这一代人活个 100 岁稀松平常。如果我们的身体健在,但是头脑萎缩,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许我们的 晚景 是非常的凄惨,即使你年轻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你没有能力在极其复杂的环境当中保卫这笔财富。

知识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过去流行一个词叫 无用之学 ,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大反转。

现在是一个体验消费的时代,体验是你去说服人、跟人协作的重要的工具,没有知识你哪来什么体验,你所有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

再换个角度看。

有人说,中国的社会阶层在固化,贫家之子再难登入社会上层。

也有人反驳,说不对,什么马云、马化腾,他们原来不都是赤手空拳的人嘛,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阶层的穿越。

所以问题来了,中国现在到底阶层固化没固化?

答案非常简单,固化了,也没固化,关键的区别在哪?就是你有没有知识,你是不是能够完成认知升级。知识的爆发性价值有可能改变你的一生,最终帮助你完成阶层穿越。所以,你说我们这代人的知识焦虑能不大吗?

更何况现在知识爆炸。

这些年, 一见到书店我的心情都很沮丧,那么多书,那么多知识,我就是穷其一生,每一天什么事都不干只看书也只能看到一个皮毛。所以你说能不绝望吗?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焦虑。


2

过去,你有知识焦虑很好办,读书看报加上学,只要勤于用功,肯于花钱,你的焦虑是能解决的。

今天,这些解决方案本身就在出问题,为 什么 ?因为社会的底层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动。

第一,人的时间在碎片化。

现在我们干什么 动不动手欠,要去摸下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当然,这赖不着人家微信,这是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块时间了。

可是读书上学这种事是要花整块时间的。一本书 20 万字,怎么也得搞个三四天吧,上个学几年,最短的短训班也得好几天吧,你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第二,学习越来越终身化。

过去有个词叫 学业有成 ,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

20 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呢?

第三,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

不信你看身边的那些牛人,谁现在干的活还是他大学本科的那个专业 ,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反正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这样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 分科治学 ,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

比如说,我能不能用业余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大概?我不想干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

所以我创业搞的「得到」 App 就想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个解决的工具。

在「得到」 App 上,我们从北京大学请来了薛兆丰教授,开了一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 10 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给学了。

薛老师录课的时候,对面坐了一个姑娘,我们公司派来的,这个姑娘第一份职业是导游,就是在旅行车门口说 上车了上车了 那么个姑娘。她 的任务就是 听课,一旦薛老师讲得 听不懂,就喊停。

整个生产流程的目标就是跟一个外行能把专业的事情讲懂。

这种产品就是为跨界学习准备的。


3

当然了,不管我们的「得到」 App 还是市场上的很多工具,它就是个工具, 只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但 解决不了你 是否学习的问题 ,所以 我最重点想谈的 是下面这个 问题:

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我给大家五个建议,也就是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 人格

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知识是啥?

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的真实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翻江倒海不断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

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我经常跟人讲,如果你在的那个公司或者单位是一个下降趋势的产业,千万不能待,为什么?它不是说发不出工资,而是那些牛人纷纷跑掉了,你身边留下的人往往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你的学习环境被剥夺了。

第二个关键词 概念

即通过不断 搜集新概念来高效 学习。

李笑来老师讲,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就告诉他,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教科书发下来,先预习,掌握那些关键概念 之后 到课堂上听课、做作业就轻松得一塌糊涂。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牛顿三大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就这些东西。然后纲举目张,任何知识的碎片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

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变成知识?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个关键词 缝合

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

怎么缝合?

很简单,表达一次。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我每天写罗曰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第四个关键词 碎片

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反对,说学习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你碎片化学习,最后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识大厦。

我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前面讲到,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手里拿着一大堆碎片时间怎么办?不用于学习,难道用 打游戏才对吗?

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 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回到真实的学习场景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 你们想象的 那么糟糕。

首先,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

还有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 不是新事儿, 一直如此。

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证明 你没有白读啊,上课 其实 也是一样。

如果学习结果 的呈现 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

第五个关键词 目标

在「得到」 App 专栏《槽边往事》里,和菜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这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对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的。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 继续往前走,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识是什么?

知识就是偶尔亮起来的一小片天空,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线索,然后据此行动。

和菜头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是一个战士在海滩上伏击正在要登陆的部队,这个时候一颗照明弹上了天,这就是知识 片段,非常的短暂,抓住这个瞬间,咱们干什么?有枪开枪,没枪有弹弓打一下子,弹弓都没有,抓把沙子也撒过去了。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扳机,这 就是 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作者 | 罗振宇( ID dedao-getit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 [阅读原文 ] ,再给你看罗胖关于内容付费的 15 条最新思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