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9日),在财经人士朋友圈刷屏的,是在北京举行的一个会议: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
在这次会议上,副总理、发改委主任等都谈到了房地产问题,就连远在德国的央行行长也有呼应性的发言。但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4个月前刚刚卸任的前财政部长、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长楼继伟的发言。
他说了一段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思考的话:
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杠杆,给出了经济稳定的幻象,导致人们不愿意忍受改革阵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买来的时间如果浪费掉,政策空间会越来越小,最终需要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阵痛会更加剧烈,就更难凝聚共识,容易滑向左倾或右倾的民粹主义。
现实情况看,全球杠杆率高企而全要素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民粹主义泛滥。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政治家的担当和睿智,既能凝聚民心,又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顺序,推进改革,改善供给。
这段话里,最重要的是“不能浪费财政和货币政策买来的时间”。对此,我深表赞同。
早在两三年之前,我就提出中国需要从“印钞票的时代”向“印股票的时代”转变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说: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走过两个阶段。在2002年之前,中国通过“资本、产能引进来”,逐步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厂。在这个时期,改革步子比较大,中国通过人口红利,发展了中低端制造业,实现了经济腾飞。受益的是实体经济、沿海地区。崛起了很多明星地级市,比如东莞、佛山、中山、温州、泉州等等。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重的内地省会城市,一度衰退。
从2002年前后开始,中国城镇化提速,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从“制造业+出口”向“城镇化+房地产+大基建+货币超发”转变。政府、国有企业逐步开始主导经济,人口红利衰退,利率、汇率都对实体经济不利,房地产开始一业独大。在这个“印钞票的时代”,国进民退、经济脱实入虚,拥有权力的城市开始崛起,沿海地区的明星地级市开始衰落。于是我们看到,南京超越了无锡,济南超过了青岛,东莞、佛山、温州、泉州黯然失色,郑州、武汉、成都、重庆迅猛崛起。
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过去10年,在总量很大的前提下,仍然高速增长,靠的是“同时吃三份蛋糕”:城镇化的历史欠账,城镇化的当期红利,透支未来城镇化的红利。到了2014年之后,仅靠房地产、投资已经很难拉动中国经济,转换增长模式势在必行,也就是说,中国应该进入“印股票的时代”。
所谓“印股票的时代”,其实就是通过反腐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把权力装入笼子,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重新振兴实体经济,启动内需。这个时代融资的特征将是:通过IPO注册改革,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激活民间投资,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过去两年,由于中国经济转型赶上了美元加息,全球化见顶,为了稳增长,中国被迫实施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刺激,搞了一轮股票的政策牛市,结果让注册制改革被无限期推迟;搞了一轮房地产的政策牛市,让生活成本、营商成本大幅增加。换来了好处是:稳住了增长,保住了就业,换来了宝贵的时间。
有了时间,该做点什么?当然是改革!也就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决定”60条。如果没有实质性进展,在楼继伟看来,就白白浪费了刺激政策。
我们看到,随着美元加息进入“提速阶段”,在美国欧洲的制约之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即将开始转向。未来有可能出现楼继伟说的“最终需要在紧货币紧财政的条件下进行改革”,到那时,“阵痛会更加剧烈,就更难凝聚共识,容易滑向左倾或右倾的民粹主义”。
因此,楼继伟的结论是:在这个时候更需要政治家的担当和睿智,既能凝聚民心,又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顺序,推进改革,改善供给。
在2015年4月,身为财政部部长的楼继伟曾公开发出“盛世危言”: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由此可见,他一直在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和命运问题。
“不能浪费财政和货币政策买来的时间”,这是2017年春天听到的最能触动我的声音。它应该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原创不易,如果喜欢天天说钱的文章,请读者朋友们帮忙点赞,你们的支持是作者最大的动力,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为刘晓博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并同时转载文后的二维码,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