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期《中国新闻周刊》封面
2017年7月3日上市
二十年,爱与忧
至今,许许多多中国人——包括内地和香港人——对于二十年前7月1日凌晨的那一幕依然记忆犹新:当英国国旗在香港会展中心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在离散了一个世纪之后,一个重新团聚的大家庭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彼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列车正在高速运行,而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已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对于未来,虽然仍有许多不确定,但前景可期。
二十年过去,在“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下,香港和内地相互助力,在政治、经济领域的联系以及人员来往等方方面面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回归之后,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与大力支持之下,香港经济也实现了回归。
这不平凡的二十年,同时也不平静。对比二十年前,世界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中国也已今非昔比。1997年,香港GDP一度占到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到了2016年,只占全国GDP的2.77%。1997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七,大约是排名第一的美国的十分之一;到了2016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接近排名第一的美国的三分之二。在这个巨大的变局中,如何适应变化、找准定位,成为香港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课题,甚至是难题。
回望香港回归的二十年,既有骄傲与成就,也有反思与忧虑。如今往前看,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香港和内地之间更深度的大融合。站到高处,放宽心态,突破政治壁垒和信任障碍,实现两岸三地乃至四地间的优势互补,让彼此间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这是符合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乃至造福全球的正确选项。
香港回归20年:
“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变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闵杰
梁锦松:对香港的爱与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闵杰 徐方清
粤港澳大湾区:探索香港“再融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闵杰
范恒山: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品质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王全宝 陈炜
我们都是“湾区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方清 闵杰
马化腾: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王全宝 贺斌
方舟:面对新变化,香港要调整好自己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闵杰
中央自上而下推进军民融合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蔡如鹏
中央之所以要设立高规格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就是要从制度
层面推进融合,着力破解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许毅达认为,由习近平亲自挂帅,一方面说明了军民融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推进军民融合的难度,由最高层统筹,有助于集中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提高效率、加快推进落实。
中美外交安全对话定下务实基调
《中国新闻周刊》文 | 张腾军
中美通过对话在攸关全球和地区和平稳定的议题上凝聚重要共识,
加深相互理解,努力管控分歧,将为地区和平与稳定注入信心,缓解地区国家的安全忧虑,部分破解外交上选边站的难题。
沙特 “萨勒曼父子配”:
新的机遇和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文 | 高尚涛
随着萨勒曼国王任命儿子小萨勒曼为新王储、第一副首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权力根基,以“萨勒曼父子配”为核心的沙特新权力格局正式形成,预计这一格局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下来。
林子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温天一
人们都知道林子祥,但并不真的认识他。更多的人只记得
《男儿当自强》以及《选择》,其实,这远远不是他的全部,他衔接着罗文、黄霑、郑国江与邓丽君、谭咏麟、梅艳芳。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如今70岁的男人都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滑坡预警:能否避免山体垮塌之灾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 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