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靖江
传播权威资讯,促进文明实践,服务民生社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4 小时前  
兵团零距离  ·  晚安·兵团 | 心中有光的人,终会迎来光明 ·  4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6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30余人失联!四川突发山体滑坡,直击救援现场 ·  9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靖江

灯火里的靖江人

今靖江  · 公众号  ·  · 2025-01-31 16:22

正文



过年的夜晚

华夏大地明亮了起来

万家灯火比平日璀璨

喜庆的灯笼在人间蜿蜒

那因团圆而点亮的灯火
明媚美好、炽热滚烫
那因迎新而点亮的灯火
映照传统文化的文明辉煌
讲述中国人的时代华章
灯火里的中国
明亮婀娜
灯火里的靖江
故事多多



照亮陆翕南的灯火
一门传了三代的“功夫”




新年的钟声又一次敲响,生祠镇岳庙前锣 鼓喧天、灯笼高挂,身着黄褂、头扎红巾的民间艺人舞动着长龙,追逐着龙珠。在观众的连声叫好中,那条金龙时而上下翻腾,时而腾空疾飞,年过六旬的陆翕南奔跑着、仰望着,他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全力挥舞着手中的撑杆。在他身后,是一群同样苍老却精神的脸 庞。一年年春去冬来,陆翕南忘了从何时起,他从看龙灯的人,变成了舞龙灯的人。
四十多年前的生祠镇金星村,舞腾起了第一条龙,那时撑杆的,是村里的青壮劳力,他们伴着春节的爆竹声声,走街串巷,巡游祈福,陆翕南至今记得那条龙的威风模样,“龙灯队走到哪儿,哪里就是最热闹的!”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何等气势!


许是耳濡目染,舞龙灯成了陆翕南年少时的 第一梦想,曾经,为了撑起那条金灿灿的中国龙,他背着父母偷偷拜师学艺,扎马步苦练“内功”、 举龙珠训练臂力,利用种田的时间偷偷“摸鱼”,和村里的小伙伴反复磨合阵型……飞扬的青春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当陆翕南的身形渐渐高过手中的撑杆,他的舞龙也有了磅礴的气势。
金星龙灯舞成了第一批靖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龙灯队的第三代成员陆翕南已经年过花甲、脊背佝偻,可是,他和他的老伙伴们依然执着着心中的热爱,就像陆翕南常说的:“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的是文化、是精神。”


人在舞,龙在飞,舞出了神奇,舞出了智慧, 更舞出了灿烂的民俗文化。看,自信火苗点燃了传统文化之灯,正 在广袤的乡土间闪烁着,承载着历史,更照亮着未来。








照亮盛娟的灯火
“港城夜市”里的新期待


都说“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对安徽 人盛娟来说,“港城夜市”的烟火气,更多了一份治愈的力量。










初见 盛娟是2023年的盛夏。原斜桥小 学附近的夜市,随着靖江“夜经济”的盛放,成为网红打卡点。在那里,39岁的盛娟围着一口锅炉,娴熟地和面、摊饼……白炽灯下,她的身影瘦小安静,只有当顾客夸赞她的饼香脆时,才能看到她抬起头,露出淡淡的微笑。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盛娟的身旁,有个小男孩儿在帮她打下手,加炭、煽火、取饼、包装……因性格沉稳老练被附近的人称为“小老板”。他是盛娟的小儿 子,当同龄的孩子在家的港湾里享受家人的照料,他在帮妈妈照顾摊位。



外来务工、丈夫生病,夜市上的烧饼摊成 了一家人最大的经济来源。幸好,夜市火了,生意好了,日子也有了奔头。

再见盛娟,她搬到了全新升级的“港城夜 市”,和其他摊主一样,她有了遮风挡雨的小屋,有了整齐敞亮的门面,这里霓虹闪耀、人来人往,喷香的美味和欢快的音符牵引着回家团圆的人流连于一个个摊位。盛娟摊饼的动作还是那么干练,陪在她身边的孩子长高了,盛娟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就跟这热闹的夜市一样!”话语间,满是对生活的期待。

人间喧嚣时,万家灯火处。夜市点亮的 不仅仅是“夜经济”,还有那伴着烟火气升腾起来的百味人生。新春伊始,夜幕之下,我们陶醉于五味杂陈的热闹夜市,寻找着新一年的向上力量。









照亮汤晓燕的灯火
守护一个敞亮的幸福年



每年除夕夜,窗外此起彼伏的烟火映照着团圆的喜悦。在国网靖江市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调控员汤晓燕守在屏幕前,紧盯着数据和电网图,时刻关注着电力负荷的变化。2024年是她担任调控员的第八个年头,也是春节期间在调度台坚守岗位的第八年。今年,她依然主动请缨,毅然选择留守岗位,加入到公司春节保供电队伍中,为守护万家灯火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生 产一线到调控员的十多年里,汤晓燕做到了对电网结构、设备特性及其运行特点等专业知识了然于胸,她始终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宝贵初心。


记得那年大年初三,刚接晚班的汤晓燕正在巡视各站电压及负荷情况,突然响起了“康兴变事故变位”的告警声,“康兴变!这可是城区变电站,供应城区好几个小区的负荷,还有不少重要用户!又是春节走亲访友欢聚一堂的时候!可不能有什么闪失!”她心头一惊,立刻查阅主配网信号,确认为西区113线跳闸,重合不成。
根据配网自动化系统信号隔离故障段、告知运检故障段并许可巡线、录入故障信息并推送至客服中心、非故障段负荷恢复、配合负荷调整进行全自动FA切换……这些故障处置流程,汤晓燕烂熟于心。在与现场运检人员的默契配合下,仅半小时不到,便排查到了精确故障点并隔离,除故障配变外,其余负荷全部恢复。
处理完故障的汤晓燕,又立刻继续对各 站进行轮巡工作,严密监控检查电力运行动态及各变电站电压、潮流、负荷情况,核对分析设备运行信息并实时调整,合理安排运行方式……
那时,爆竹声也如此刻这般热闹,却丝毫没有分散汤晓燕的注意力,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在这全市人民欢聚的时刻,一定要保障安全可靠的供电,守护住此刻的万家灯火与温暖祥和,让千千万万的用户过一个敞亮的幸福年。

田间地头,那些千方百计助力增产丰收 的“新农人”们;工地车间,那些热火朝天稳生产保安全的产业工人们;交通物流,那些繁忙有序守护在运输一线的安检员、快递小哥、驾驶员们……是你们的坚守岗位,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是你们的迎难而上,护住了我们的锦绣中国年!









照亮倪春涛的灯火
儿时火烛摇曳的“老埭书房”



年的味道有很多种,有些人喜欢在热闹 欢愉中度过,有些人,则偏爱在书香中享受喧嚣外的岁月静好,倪春涛属于后者。他是泰州最大的民营图书销售企业——蓝亭书城的创办者,也是生祠镇东进村“老埭书房”的建设者。




无论何时走进书房,这里总是灯光明亮、书山如海、人来人往。回家过年的倪春涛窝在书房的一角,他安静打量着这座温馨的书房,看着忘我阅读的人们,不禁想起儿时的时光,“再也不用饿着肚子看书了!”
曾经,书房坐落的地方就是几间土坯房,那是倪春涛出生、成长的地方。他记得,就是在那间昏暗的小屋里,手头拮据的父亲总是省吃俭用,只为多给他买几本书。记忆中,父亲曾这样说:“饭可以少吃,但书不能不读。”就在那些灰白的日子里,书籍成了照亮倪春涛的心灯,为这个农村少年铺就出一个宽广的未来。

那是1992年,20岁出头的倪春涛一心想着创业,东拼西凑了2000元,他在生祠镇上办了一个小书亭,并用油漆刷成了蓝色,取名“蓝亭书屋”。经营书屋的日子,是艰难却快乐的。他和妻子赶集摆摊、售卖贺卡、推销教辅书……用尽一切办法经营着小小的梦想。在倪春涛的记忆中,小小书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来的日子,在流觞曲水中慢慢流淌,他带着“蓝亭”去了泰州,拿到了品牌图书的代理权,事业顺风顺水时,创办了泰州市蓝亭书城有限公司。当互联网如“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倪春涛的图书销售也曾遭受过致命一击,幸好,对书籍的热爱让他再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线下,是“蓝亭”书城覆盖泰州三市三区;线上,是“蓝亭”购书平台稳步开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