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哲 S0600524110003
董含星 S0600524120006
“资产荒”逻辑强化、正股市场积极因素逐步积聚,转债资产再次表现出自身的周期性。展望2025年,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思考:
(1)正股市场预期仍有分歧,那么当前位置是已有“泡沫”还是刚进入估值抬升阶段、空间判断?新变量如何影响明年择时?(2)岁末年初,准备抢筹的资金以及阶段性止盈的资金该如何布局?
从三大周期、四小阶段看转债中期空间和短期规律:
(1)大周期定位:
9-11月市场“政策底”已经确立,市场向好的因素在逐步积蓄,但是“市场底”和“业绩底”尚未出现和确认,权益市场仍有震荡反复的可能,待 “业绩底”确立后,转债将会迎来最好的时刻。
(2)小阶段判断:
8-9月在历史级别资金出清+“政策底”出现后,机构逐步建仓;10-11月权益放量上涨,转债平价中位数从70元附近上涨到近100元;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再超预期+纯债收益率跌破2%,右侧信号确立+“资产荒”逻辑强化,增量资金回补,转债已经步入小波段操作的第三阶段。
历史总会惊人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
转债市场新变量在慢慢起作用:(1)债市“资产荒”逻辑是否还会被打破,需关注流动性;(2)供应端尚未放开+底仓券陆续退出+无法绕开的信用风险考量,增量资金或将更多地“绕道”参与;(3)资金宽松下,中小盘风格相对占优;(4)转债强赎倾向增强,压制高位标的和老券估值;(5)纯债收益率波动对债基资金面影响在增强,是风险也是机会。
短期向上看,可转债估值仍具备抬升空间和条件,但非“线性抬升”,波动反复或将加大,且结构影响加大:
增量资金入场,偏向配置,较难在短时间内流出,也为转债的估值奠定一定的安全垫;本轮增持资金更多通过ETF等基金“借道入市”以平滑市场波动,且该趋势正逐步强化,弹性品种或会结构性受益。此外有一些重要性问题被高度讨论,例如年初新“国九条”施行后公司面临重新洗牌、海外或加征关税风险、国内财政政策发力力度仍需等待观察等,这些使得市场对未来一段时间股市上涨的持续性和高度产生分歧。以上或会加大转债估值短期波动性以及结构影响加大,后续以择券策略弥补,但这些并非是下车或犹豫的理由,在大趋势大周期确立的情况下,赚短期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
从周期角度看,如果“正股预期向好具有持续性”得到进一步验证,新的催化点出现,转债向上空间或将进一步打开:
“政策底”确立后,第一个底部集中建仓的时点已经结束,10Y国债收益率跌破“2%”,也表征了此轮经济周期的复杂性,下一个加仓时点判断难度提升,也意味着中间小波段的择时愈加重要。
估值中枢上移的过程中,寻找阿尔法和择时同等重要:
(1)资金回补后,风格往往偏向于进攻;(2)抱紧“双低券”,在自身认可的信用框架体系内可逢回调加仓;(3)底仓券退出加速,择券替代4个思路:①顺“势”而为,找大资金认可度高的方向,红利和ETF覆盖转债;②以时间换空间思路,低位介入,等待意外之喜,可考虑大市值央国企和可博弈条款的偏债平衡品种;③考虑信用资质下,每逢回调买入高YTM个券,赚相对较高的到期收益率,或临期券拿较厚的票息,最后两年票息相对较高;④在满足资金体量需求下,可叠加高等级弹性品种弥补收益,此类品种配置需求或会提升;(4)转债“老龄化”和流动性好转下,新券和次新券的收益空间相对较大。
风险提示:
(1)市场活跃度下降,流动性超预期收缩,将对转债估值产生负向影响。(2)外围市场冲击、内需修复偏弱,权益市场超预期回调;(3)超预期信用风险事件暴露且大面积扩散,债市“资产荒”逻辑将被打破。
1. 从三大周期、四小阶段看转债中期空间和短期规律
1.1. 三大周期
1.2. 短期节奏可分为四阶段,核心是“正股预期的持续性”
2. 历史总会惊人相似,但不会简单重复
2.1. 债市“资产荒”逻辑是否还会被打破,需关注流动性
2.2. 供应端尚未放开+底仓券退出+无法绕开的信用风险考量,增量资金或将更多地“绕道”参与
2.3. 资金宽松下,中小盘风格相对占优
2.4. 转债强赎倾向增强,压制高位标的和老券估值
2.5. 纯债收益率波动对债基资金面影响在增强
3. 估值中枢上移过程中,寻找阿尔法和择时同等重要
3.1. 资金回补后,风格更偏向于进攻
3.2. 流动性好转下,双低券、新券和次新券价格空间打开
3.3. 底仓券陆续将要退出,择券替代思路
4. 风险提示
转债市场真正高速扩容始于2017年,因是“成长中”的市场且赶上政策红利期,转债表现出极佳的赚钱效应。2022H2新规将转债划到权益仓位,并限制了仓位上限,叠加权益回调,估值逐步向中枢水平回落。当下在“资产荒”逻辑强化、正股市场积极因素积聚下,转债似乎将再次迎来向好时刻,资产正逐步表现出自身的周期性。展望2025年,有两个关键性问题需要思考:
(1)正股市场预期仍有分歧,那么当前位置是已有“泡沫”还是刚进入估值抬升阶段、空间判断?新变量如何影响明年择时?
(2)岁末年初,准备抢筹的资金以及阶段性止盈的资金该如何布局?
1. 从三大周期、四小阶段看转债中期空间和短期规律
在判断当下市场位置和未来空间之前,可分析下历次行情的触发因素、演绎节奏,试图寻找一些“可参照物”和“锚点”。历史不会重演,但过程总是相似,归纳背后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下。
我们以“政策底”、“市场底”和“业绩底”划分大周期,以后视镜的角度回顾,看2016年初、2019年初“政策底”确立后市场表现:
(1)“政策底”确立之前,转债估值均有一轮压缩,但先于指数修复;
(2)“政策底”确立后,转债指数跟随正股指数反弹,估值有修复但表现相对冷静;
(3)市场再次回落确立“市场底”,估值或面临大幅压缩甚至创下新低,但再次先于指数低点修复,而后市场回暖;
(4)待确立“业绩底”后,转债跟随权益市场走牛,指数大幅反弹,转债迎来估值和平价双轮驱动。
类似的,9-11月市场“政策底”已经确立,市场向好的因素在逐步积蓄,但是“市场底”和“业绩底”尚未出现和确认,权益市场仍有震荡反复的可能,待 “业绩底”确立后,转债将会迎来最好的时刻。
1.2. 短期节奏可分为四阶段,核心是“正股预期的持续性”
真正的难点在于识别从“政策底”到“市场底”或“业绩底”需要的时间,以及中间如何操作。另外“市场底”多是后验指标,经济又是一个慢变量,那么中间小波段的“择时”策略尤为重要。
转债历次大涨行情开始多源于筹码出现出清+正股预期向好,建仓条件逐步显现,上涨持续性的核心来自“正股预期的持续向好”,收益大头来自平价上涨以及不对称性带来的估值抬升。节奏上,通常表现为:
估值砸出阶段性底部,左侧资金逐步建仓,企稳甚至先于指数修复→平价驱动继续上涨→资金回补、转债拔估值→预期出现新的反转,市场掉头向下,阶段性行情结束,等待下一轮周期。
(1)估值砸出阶段性底部,左侧资金逐步建仓,估值企稳甚至先于指数修复:
2019年之后转债估值整体呈现向上趋势,估值偏贵成为经常讨论的话题,历次筹码出清带来的阶段性底部都是珍贵的左侧加仓“黄金时点”,例如2021年2月、2022年12月、2024年2月以及2024年8月等。若股市出现企稳信号+估值阶段性底部确立,资金逐步介入,转债估值往往会先行修复,甚至早于指数修复回升,在自身能接受的信用资质范围内,先抹平超跌的洼地和负纯债溢价率。
(2)平价驱动上涨:
该阶段主要是赚平价上涨驱动转债价格上涨的钱,右侧资金确立趋势的重要阶段,例如2022年1月-4月、2024年2月-3月、2024年9月-11月等。
(3)资金回补、转债拔估值:
在此阶段往往是估值和平价双轮驱动,估值抬升贡献的收益较可观。出现右侧信号后,会有更多的资金进入转债市场,例如2021年10月、2023年5月、2024年4月等。
以上3个阶段的划分不往往是鲜明的,其中估值、平价、资金的表现也并非独立演绎。
在阶段一也会感受到新的资金方向进入转债市场,例如24年2月也会感受到明显的保险资金逐步流入推涨市场,又如8月感受到私募和权益产品对转债资产的青睐,只是在此时很多资金是犹豫的,一致性不高,或有“边打边撤”行为;阶段二,在平价上涨时也会推动估值修复;所谓阶段三拔估值阶段,往往也伴随平价的高斜率拉升。
我们选取每个阶段的
最突出的特征和最主线行情
进行表征,以便帮助更有效择时和理解市场运行规律。
反观当下,8-9月在历史级别资金出清+“政策底”出现后,机构逐步建仓;10-11月权益放量上涨,转债平价中位数从70元附近上涨到近100元;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再超预期+纯债收益率跌破2%,
右侧信号确立+“资产荒”逻辑强化,增量资金入场,ETF连续4日超量买入接近50亿,转债已经步入小波段操作的第三阶段。
每个人对市场周期的不同判断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关键是发挥“锚点”的作用,找到规律并利用规律,在此之上再做动态观察和调整,先立后破才“善破”。
找好“参照物”,反观当下市场环境,有些已经发生的关键条件被找寻到并发生作用:
①5-8月股市大跌+信用风险,资金出现历史级别流出;②政策组合拳轮番出台,“稳股市”政策下,正股市场预期出现好转;③10Y国债收益率下破“2%”,步入1时代,“资产荒”逻辑进一步强化,转债机会成本下降。
类似2016、2019年市场情况,当下已经具备底部建仓的条件:筹码出清+正股预期在改善,推动转债行情拉开帷幕。
历史虽有相似之处,但是不会简单重复,警惕“刻舟求剑”。如今转债市场也出现新的变化,新变量如何影响行情节奏?历史可比性如何?
(1)债市“资产荒”逻辑是否还会被打破,需关注流动性
(2)供应端尚未放开+底仓券退出+无法绕开的信用风险考量,增量资金或将更多地“绕道”参与
(3)资金宽松下,中小盘风格或继续占优
(4)转债强赎倾向增强,压制高位标的和老券估值
(5)纯债收益率波动对债基资金面影响在增强
2.1.债市“资产荒”逻辑是否还会被打破,需关注流动性
“水”涨“船”高,但“水”是否会流向转债?今年上半年转债演绎过债市“资产荒”逻辑,但后被“信用风险事件”打破,导致固收+产品收益出现较大回调。转债机会成本看似在下行,但是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尚未改善,新“国九条”中的退市规则又更加严格,压制转债市场的赚钱效应,那么部分产品也可以选择不配置转债,选择股票、期权、REITS等其他资产增厚收益,因此转债信用风险的判断较为重要。
我们认为,一是在经历2024年信用风险大面积暴露的情况下,机构本身对公司资质已经做过深入筛选和研究,内部风控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在这轮事件中,我们看到转债条款的魅力,公司可凭借条款帮助“脱困”;三是复盘此次危机解除的条件是在正股预期改善下,市场流动性大幅好转,信用风险对情绪的冲击面积更多取决于是否是和流动性风险并存,因此流动性决定了风险冲击是局部还是大范围。结构上,弱资质转债尤其是超低评级、微盘个券的风险提高,里面的可参与资金或较此前将大大减少。
2.2.供应端尚未放开+底仓券退出+无法绕开的信用风险考量,增量资金或将更多地“绕道”参与
2023年8月再融资收紧政策出台后,转债供应的节奏和个券的体量一直被高度关注,未来两年还有多只权重底仓券退出,长线大体量资金意欲增配转债,但是可能会面临难以建仓的问题。2024年新“国九条”出台叠加5月到8月信用风险事件暴露,个券的资质判断成为更加重要的考量。部分机构在外部债券评级上的限制较为严格,可操作性进一步下降。
预估此类资金将更多通过固收+类基金、转债ETF等指数基金间接参与。今年2-8月份转债行情中此趋势初步凸显,在本轮行情中可以看到该趋势在加速。
增量资金涌入,水涨船高,市场各结构类型的转债均会受益。未来若负债端资金考虑更多通过基金方式增持转债,那么基金或将会有更多的空间增配弹性方向,弹性品种或会结构性受益。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向好下,中小盘往往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中小盘行情对支撑转债行情的持续性有重要作用,例如2020-2021年权益牛市,从2021年底开始出现回调,但转债估值在2020年却出现回调,在2022年不惧A股回调,仍然在2022年8月创下新高。市场风格在其中的影响较大,2020年转债在5月遭遇债市“赎回潮”,年底遭遇信用风险,且2020年大盘蓝筹风格占优(医药食饮&新能源大年),转债需求受压制;2021年小盘成长风格占优(周期&新能源大年),国证2000表现遥遥领先,利好转债资产,固收+基金需求端大爆发+游资参与度高、炒作资金活跃。
2.4. 转债强赎倾向增强,压制高位标的和老券估值
2021年转债牛市拉估值的行情中,个券的不强赎意愿有较大贡献,尤其是高位的偏股型品种价格空间得以打开。今年从数据上看,转债强赎意愿明显提高,110以上高平价区间的转债和临期的转债难以拉估值。强赎意愿和牛市行情持续性有较大关系,如果市场环境能够持续,这一点也将会得到改善。
纯债空间不断压缩,2%以下的收益率意味着债基、险资的收益压力更大。因此如果债市预期出现反转,债基或将面临与2022年相当的债市“赎回潮”,转债或会受到影响遭遇抛售,但也会再次带来建仓良机,终会受益于正股拉动出现强劲反弹,尤其是偏股型品种会有较好的表现。
短期向上看,可转债估值仍具备抬升空间和条件,但非“线性抬升”,波动反复或将加大,且结构影响加大,如果“正股预期向好具有持续性”得到进一步验证,新的催化点出现,转债向上空间或将进一步打开。
年底考核期陆陆续续结束,兑现后再布局和右侧布局资金正在逐步涌入,这部分资金偏向配置盘,较难在短时间内流出,也为转债的估值奠定一定的安全垫。但本轮增持资金更多通过ETF等基金“借道入市”以平滑市场波动,且该趋势正逐步强化,弹性品种或会结构性受益。此外,有一些重要性问题被高度讨论,例如年初新“国九条”施行后,公司面临重新洗牌,海外或加征关税风险、国内财政政策发力力度仍需等待观察、宏微观层面基本数据能否触底改善有待验证,这些使得市场对未来一段时间股市上涨的持续性和高度产生分歧。我们认为这些因素会加大转债估值短期的波动性以及结构影响加大,后续以择券策略弥补,但这些并非是下车或犹豫的理由,在大趋势大周期确立的情况下,赚短期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
从周期角度看,“政策底”确立后,市场向好的因素在积蓄,第一个底部集中建仓的时点已经结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也表征了此轮经济周期的复杂性,下一个加仓时点判断难度提升,也意味着中间小波段的择时愈加重要。
经过前两个小波段演绎,百元平价拟合溢价率已经从最低14%修复到20%左右,达到一个阶段性小高点,赶上年末岁初布局时点,后续潜在的市场资金增量仍较大,估值中枢上移的过程中,寻找阿尔法和择时同等重要。
复盘2024年2-5月行情,资金回补前后变化:有风格切换,更偏向于进攻,具体表现为:
(1)小市值偏债&平衡品种占优 → 大市值偏股品种突出
(2)高评级品种 → 低评级品种
(3)近新券优势更明显
3.2.流动性好转下,双低券、新券和次新券价格空间打开
回顾2023H1、2024年3月-5月等历次底部建仓、流动性好转后表现,双低券的胜率往往是最高的,每逢回调均是加仓双低的好时点。双低策略仅在2022年和24年5-8月信用风险事件暴露时失效,因此要提升对弱资质个券风险的识别。前面已判断短期来看估值仍具有抬升空间,中期或会震荡反复,若出现趋势性普跌,“双低券”因为较低的价格和较低的转股溢价率,超跌的风险相对较小。
此外,在流动性好转之下,转债市场的参与度提升,新券、次新券的表现或相对较好,尤其是公司强赎意愿提升下,新券和次新券暂时不需要考虑强赎问题,估值抬升空间较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机构重仓的底仓券陆续退出后,新的布局方向较关键:
1、 顺“势”而为,找大资金认可度高的方向。
(1)低收益率下,红利大盘配置价值提升;(2)今年ETF的资产配置占比显著提高,根据Wind数据,2024年股票类和债券类ETF资产净值规模涨幅超80%,尤其是宽基ETF或中央汇金加仓,可寻找相关ETF指数覆盖转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