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家新作《人生海海》发布会,董卿含泪朗读
“我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我才会觉得踏实。
如果我跟别人差不多,或者说只好那么一丁点儿,我就会很没有安全感,我就觉得我不行,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把事情做好,才会觉得我很踏实,我很安全。
”
这是父亲留给董卿的阴影,是童年在她身上留下的“后遗症”:
自卑情结。
常人或许难以想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董卿,在镜头前完美从容的董卿,竟然也会自卑。
然而,就像她自己说的,“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很难很难估量的”。
因为童年时期缺少认可和赞誉,她的心底至今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
“你不要照镜子,不要买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每个寒暑假做兼职,干宾馆的清洁工,一天一块钱,30天30块钱。”
在与老友麦家聊他的新书《人生海海》时,董卿再次回忆起父亲对她的严苛,原本语气温和平静的她,说到这里,也略显激动:
“他对我的严厉和苛刻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可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这么样的苛刻。”
“我一个人坐在书房里面,对着电脑。天色越来越黑,可是我觉得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去开灯。电脑蓝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脸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泪。”
那是多年前,董卿第一次读麦家的信,一封麦家写给父亲的《致父信》。
在外人面前永远优雅端庄的董卿,被一段文字感动地不能自已,泪流满面。
这封信戳中了她内心最脆弱、最敏感的部分,那是一段刺痛的回忆,也是一份错位的爱。
后来,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中,麦家又朗读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
麦家《致信儿子》手稿
因为这封“中国最美家书”,两人聊起了父子情。
遗憾节目中那短短的十几分钟,说不尽这复杂微妙的感情。
只是,从那时起,两人间便建立了一种联系,那是彼此之间的默契:
父子间关系的耐人寻味,我们都懂。
而正因两人有这样的默契,在麦家说起自己
“从小就没有学会放松,一辈子紧张”
时,董卿才能立即明白他为何表情紧绷。
她“诊断”出了他身上的童年后遗症:“我想是不是因为童年时候的生活比较艰苦,比如说遭遇过贫困、或者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在长大了之后,他的表情依然不会很开朗。”
正如《人生海海》中的那句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
△点击图片购买《人生海海》
平静的表面隐藏了曲折困苦的经历,遮掩了麦家细腻而充沛的感情。
《朗读者》同台两年后,麦家完成了自己新书《人生海海》,第一时间把先阅本寄给了董卿。
她读了一遍又一遍,深受触动,在书页上贴满读书标记。
为了参加新书发布会,她亲自剪辑出之前那期《朗读者》中令她记忆深刻的片段,还推掉了所有其他活动。
△董卿亲自剪辑《朗读者》与麦家对话的片段
只因她一定要和麦家说说这本书,说说书中的父子情。
发布会上,他们聊着《人生海海》中的父子情。
也借这个机缘,拾起《朗读者》留下的伏笔,继续讲述各自与父亲间曾有隔阂的爱。
这种机缘便是董卿口中的“善缘”:
“人生海海,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是善缘的话,发生的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比想象的还要好。
”
“人必须要刻苦,必须要吃苦,要过得苦日子,后边才有好日子过。
这是父亲的生命哲学,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
长大后,董卿成了和父亲相似的人,同样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永远希望自己做到最好,尽可能地做到完美。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父亲的严苛教育成就了今天的董卿。
其实,在成年后,董卿已经与父亲和解:
“我们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说他对我有很高的要求,当时我做不到。而从一个未成年人到形成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我就开始认同他。
没有一个父亲是完美的,就像我很爱我的父亲,但是我也很明白他会有哪些缺陷存在,可这并不妨碍我去爱他。
”
董卿聊起父亲现在的生活,语气中已满是释怀与理解,眼中满含笑意:
“他退休了,人老了,也变得越来越和善,不再冲我发脾气了,和解了,他和他自己和解,他经常会反省他过去对我的种种不是,他现在变成了一个很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依然离不开纸和笔,和纸笔打交道。
每天早上起来是一份《参考消息》,每天晚上是戴着老花镜写小日记,用写工作日记的小本,写日记。
一个报社总编退休的日常。
”
而麦家的父亲已经离世,麦家不再有机会与他和解:
“我后来做了很多救赎性的补偿,但是他真正需要我爱的时候,我没去爱他,这是最让人难过的。
他不需要的时候,我再去爱他,这完全是我在进行自我救赎、自我完善而已。
”
时间不能倒回,麦家不可能重新弥补对父亲的爱。
正因如此,他才会
“在《人生海海》里的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下了很多期待和祝愿。
”
《人生海海》讲述的是一个传奇而充满人生况味的故事,装载着时代与人心。
而最令董卿动容的,是书中的几对父子。
她读懂了麦家在小说中写到的每一位父亲,他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她感慨万千。
她明白那个众人公认的最辨是非、知黑白的人,满腹道理的人,为何会突破底线,成了没有道德的告密者,令人唾弃。
她知晓一个沉默到可以把所有事情烂在肚子里的人,为何会在最后爆发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倔劲。
她也清楚,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男人挂着牌子,在祠堂前跪了三天三夜。
只因他们是父亲,而她深知父爱是什么:
“父亲的爱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保护孩子的本能,父亲往往无法控制这样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