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的宏观超级周就这样过去了?
什么都发生了,但国内股市和商品波澜不惊,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我们来回顾一下。
上周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新增6万亿,专项债连续5年每年8000亿,2029年后的2万亿棚改债务,12万亿的数据跟会议前的传闻吻合了。这次全面主动出手,是正视和解决债务问题的重大改革。类似办法在1998年国企脱困和2000后中国解决银行业坏账时都用过。
超大规模化债
将减轻
地方政府负担,轻装上阵;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
据说光利息就能节约每年1200亿左右,腾出的加杠杆空间、省下来的钱将投向新的领域,“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
蓝部长并罗列了一些数据,指出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意大利134.6%、美国118.7%等等,充分映证中央财政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仍然是有的。
数据显示,我国 10 月 CPI 同比上涨 0.3%,PPI 同比降幅扩大至2.9%,财新制造业PMI50.1。短期消息和认知混沌,股指或有所承压。对风险资产而言,随着化债政策的落地,商品、股市的风险偏好或平稳提升,也符合国家不要“疯牛”要“慢牛”的想法,而作为投资者而言,稳扎稳打、行稳致远最为重要,比如最近北交所部分公司上演“旱地拔葱”式行情,多只个股在不到一个月内股价涨几倍,这种击鼓传花还是触目惊心的。一般投资者大概率会栽倒在这类行情上。而笔者更愿意在一个理性市场中,按照基本面和估值操作。
特朗普秋招拿到了OFFER
这个78岁的老人找到工作是一件大事。通过整理特朗普之前的竞选政策,我们对特朗普2.0政策做个前瞻,其上任后的政策主要包含减税、贸易、移民、能源等多个方面,其主要政策主张包括:1、减税:推动《减税和就业法案》永久化;企业所得税从21%进一步降低至15%;对工人大幅减税,并取消小费、加班费和社会安全福利征收的所得税。2、贸易:坚持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推进《互惠贸易法案》;对其他国家征收10%至20%的关税;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3、移民:开展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非法移民行动;建好边境围墙,恢复旅行禁令;提高边境巡逻人员待遇。4、医疗健康:实施医保改革;将关键药物生产回归美国;废除《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医疗保险。5、能源与环境:废除多项清洁能源规定和补贴,退出《巴黎协定》;为传统能源开采提供税收优惠。6、住房:开放土地,允许新房建设;对首次购房者税收优惠。7、美联储:允许总统就美联储政策提出意见;考虑更换主席。8、安全:要求北约欧洲盟国承担更多开支;结束对乌克兰的援助;支持以色列打击哈马斯,但也表示应尽快结束。
综上,特朗普政策主要包括宣布对内减税、对外加征关税、放松监管、驱逐非法移民、鼓励化石能源、重视科技、外交孤立主义,等等。当然上述政策是特朗普竞选时期的口号和纲领,执政以后必然有一定调整。总体上,经过此次大选,如果共和党掌控白宫、国会,再加上最高法院,将意味着行政、立法、司法都将有利于特朗普,更有利于其政策意图推行,其中选民关注度高的经济政策会优先得到实行,关税政策或许会推后。未来1-2个月是观察特朗普2.0的重要节点。
出口还是三驾马车的扛把子吗?
我们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出口成了三驾马车的扛把子。前面普遍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增多,会增大外贸出口压力,但当下的出口数据是靓丽而惊喜的。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美元计价,中国2024年10月进口同比减少2.3%,前值0.3%,出口同比增长12.7%,跃升至27个月来最高,前值2.4%;按人民币计价,中国2024年10月进口同比减少3.7%,前值-0.5%,出口同比增长11.2%,前值1.6%。从地区来看,拉丁美洲与非洲增速大幅上升,其余地区出口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从品类来看,机械略有回落,家电表现突出。进出口方面总体来看,10月出口增速显著回升,较上月上升10.3个百分点,近两月出口波动较大,平均来看增速约在7%以上,与年中表现一致,外需或并未转差。
而今年1-10月美国仍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
10月出口大幅回升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是因为此前多因素扰动港口运输,导致积压货物拖延至10月陆续发出所致;另外去年同期高基数对出口增速的制约不再;最后,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抢出口。展望未来,后续由于基数再度抬升等因素,出口仍将震荡承压,但今年全年出口增速整体表现不差,对经济增长或也将由去年的拖累转为拉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毛衣战2.0开启将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先确认一下出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在我国出口景气度阶段性向好时期,工业企业ROE、制造业投资以及库存周期同步回升。
贸易顺差结汇构成对制造业部门的直接信用派生。
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吸引产业人口带来城镇化需求,房地产与制造业周期亦相应共振。
从本质上讲,外需形成了央行以美元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信用派生的核心渠道,并由此驱动库存周期。
当然,如果过度依赖出口可能导致贸易摩擦、汇率波动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国内市场和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出口规模和结构。并且,内需与外需是统一的,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外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
我们一定要相信国家有关部门的智慧。
特朗普2.0如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全球供应链格局,进一步促进全球供应链重组,导致我国需要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和市场,但同时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化危为机的可能,既然老路走不远,为啥不走走新路呢?
大宗商品还是震荡了几下
回顾上周商品的表现。受美元走强压制,黄金重挫,虽然周四在美国大选、美联储利率决议靴子落地,美元短线冲高回落,贵金属短线积极反弹,全周仍录得小幅收跌。有色方面,铜上周先抑后扬,美国大选落定后美元走强,压制包括铜在内有色金属下挫,不过特朗普交易退烧、美元回调,全周录得小幅收涨。黑色本周基本处于窄幅震荡走势,全周基本收平。人大常委会落地,会议公布化债方面的政策,并未公布刺激消费以及地产方面的增量政策,会议内容低于市场预期,盘面回归基本面。农产品板块方面,油脂再度大涨,选举结果落地,豆粕、棉花波动幅度加大,其余品种多维持震荡走势。
我们来看看能化。
受OPEC+达成原则性协议,推迟原定于12月提高石油产量的计划,原油上半周延续涨势,周三美国大选落定,美元走强以及可能损害需求的关税前景,则给原油带来了下行压力,原油录得较大跌幅,不过后续美股大涨以及墨西哥湾飓风迫使美国墨西哥湾17.4%的石油生产被迫停产,原油大幅收回跌势,全周原油录得小幅上涨。
能化板块整体并无亮点,
受宏观情绪而波动,不过内部有所分化,上周燃料油、沥青、短纤等受原料端影响较大涨幅居前,烧碱、苯乙烯、纯碱等受自身供需面影响跌幅居前。
整体建议逢高套保,关注供需的季节性,尊重01合约的基差情况,关注明年平衡表的变化。尤其
裕龙石化一期即将投产,其中一部分将于11月投产,关注给
聚烯烃
、乙二醇、丁二烯、纯苯等品种带来的利空影响。
未来大宗商品会有哪些逻辑?
上周宏观超级周商品表现是震荡偏弱的,对宏观利好反应略有迟钝和疲劳。
宏观逻辑会改变预期,而预期
会有超预期和不及预期
,产生了诸多行情
驱动。
有人说利好不及预期。这些人对短期政策给予了过高期待,但忽略了国家的政策方向和信心。所以笔者倾向认为大A是坚持低多方向的;商品会震荡向好,走向分化;而能化板块仍将区间胶着。
中美主动补库存周期共振可能。
当下大宗商品有个显著矛盾,即钱比货多和需求走弱的矛盾。在货币超发的同时,还面临供应过剩和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个矛盾决定了商品是难以交易的,上涨或下跌的行情均需要触发条件。
特朗普2.0大概率继续推动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制造业回流和加大投资,叠加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更为积极进取,政策转向继续加杠杆,中长线意味着商品估值中抠上移,并有可能触发中美主动补库存周期的共振。
拉长时间看,全球货币宽松周期开启、美元走弱是大概率事件,商品有长期上涨的基础。
那这个触发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要继续关注国家相关重要会议;关注政策具体措施和落地节奏;继续关注美国降息、欧美和新兴国家PMI修复情况等。
商品行情将继续趋于分化。
上述可能存在的大宗商品共振上涨,大概率不是阳光普照的,商品仍将继续分化走势。商品而
商品的投研也需要侧重于变量的研究。
不仅要看国内平衡表,还要看国外平衡表。
这个变量可能缘于俄乌冲突的缓解、缘于OPEC+放弃减产政策、缘于供应链和物流路线的变化等等。
比如
策略方向上,多铜空油逻辑或有增强;比如,如果美元走弱,进口依赖性较强品种将是多头配置;比如,我国出口增加的商品,将有利于改善国内供需平衡表。等等。
你都不看天空,你怎么高空呢?你都无视深渊,你怎么低多呢?
而在当下,还是暂时忘掉什么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处于大周期底部、中美经济增长同步修复驱动需求均值回归等等大逻辑,我们紧密关注01合约的基差吧,看看有没有看得见的钱。捡一个是一个。
文章回顾:
商品投研的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基本面逻辑交易?
商品投资中的钟摆回归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