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之争辉...”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美国曼哈顿计划负责人、原子弹之父奥本海姆在观看试爆场景时,不由自主吟诵起这首古印度史诗《薄伽丘歌》。
“愤怒的基督”降临人间
曼哈顿计划被罗斯福总统赋予“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这场集中了西方世界最优秀科学家、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动员十余万人的绝密工程,最终打开了物质微观领域的危险密码。
第一颗原子弹被命名为“小玩意”---的确,仅仅6.1千克的钚装药,在质能方程的巨大作用下,生出2.2万吨TNT炸药的爆炸效果。巨大的蘑菇云覆盖了天幕,壮丽又恐怖,30米高的铁塔被瞬间熔为气体,400米内的沙石被烧成黄绿色玻璃状,1600米内的动物全部死亡。
美国抢在纳粹德国的“铀计划”前制造出原子弹,避免了人类陷入浩劫。1945年8月6日,美军少尉蒂贝茨驾驶B-29轰炸机将“小男孩”原子弹投向广岛,丘吉尔口中“愤怒的基督”降临人世,7.4万人在人类制造的最恐怖爆炸中丧生。
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掀起的侵略狂潮就此结束。
1945年,日本在密苏里战列舰上向盟军受降
蒂贝茨在余生中从未后悔过这次投弹。当时曾有媒体称:“原子弹的出现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或者是人类本身的结束。”然而,在原子弹爆炸之后的70多年里,虽然局部战争和区域冲突不断,但人类再也没有爆发世界级战争,成为历史上最和平的时期。
为何以毁灭为目的的超级武器带来的却是长期和平?
这里有复杂的经济学和地缘政治原因,而最直观的,就是核弹制造者美国的战后政策。
“世界末日”前的对峙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指挥者是执行了“大清洗”的贝利亚,近十万古拉格监狱囚犯参与建设。
为什么苏联原子弹之父是秘密警察头子而非科学家?据克格勃档案馆资料,此前七年里,贝利亚创建的情报组织在美英窃取超过300份原子弹技术资料。
四年后,贝利亚遭到处决。
贝利亚,前苏联内务部长
冷战开始了。在美苏军备竞赛中,核武器成为至高无上的威慑。双方都能使对方毁灭多次,但巨大的威胁反而使双方不敢轻举妄动。赫鲁晓夫提出“文明共同毁灭论”,声称两大阵营必须在恐怖和平和共同毁灭中作出选择:“如果遭到攻击,苏联将把进攻的国家从地球上抹去;如果西方发动战争,那将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的末日。”在“恐怖和平论”的主导思想下,苏联制定了以北约各大城市等人口密集区为目标的核威慑计划。
与之相应,美国也制定了“大规模报复计划”,1956年的国家安全政策要求建立能遏制核战威胁的健全军事计划,建立在遭到核打击时能有效报复的原子威慑体系,目标则是华约的核设施和军队。
双方剑在弦上,仿佛一丝火星就能引发毁灭世界的危机。全世界的和平人士为核威慑忧心忡忡,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是石头。”
冲破阴云的和平曙光
伴随民间反核运动的发展及有识之士的警告,美国迅速回应,改变了全面核报复政策。
国务卿杜勒斯1957年声明:“美国一直没有满足于依靠毁灭极大部分人类的力量才能保住的和平,这只有在别无办法时才可以接受……原子报复力量只起消极的作用。”
1960年,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新的国防政策,“大规模报复计划”转变为“分级威慑,灵活反应”。
陆军参谋长泰勒称:“这一文件的重要是因为它绝对坚持武装部队的首要任务是遏制战争。”新政策中,美国判断未来世界的主要基调仍然是和平,而冲突以有限战争为主,美国将把自由世界面临的战争威胁划分为多个级别,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尽量将冲突控制在同一级别内而灵活处理,避免冲突升级而演化为核大战。
核威慑中的冷战
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美国原本用来准备应对核大战和全面战争的大规模常规部队,被逐步转化为打有限战争或反消耗战争的少量精锐部队,建军思路由数量转化为质量,大幅减少了服役人数,控制了军费开支的增加,美国及其盟国也得以节约更多力量来发展经济和完善公民社会。
世界的新秩序
随着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发展,旧有的列强体系迅速改变,美国并未占有和掠夺任何殖民地,反而批准了菲律宾的独立,并支持了世界各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主权国家在联合国体系下第一次实现了名义上平等。
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开始了,不再有旧世界列强之间的势力范围争夺,世界大战的理由也仿佛逐渐不存在了,国家间原材料供应和商品销售的权力不再取决于大炮和军舰,而回归到贸易协议和公司行为本身。数百年来重商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导的国家争端,逐渐让位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全球分工与合作,资本和商品可以进出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并迅速制造了巨大的繁荣。
在之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无论战况是否顺利,美国均未使用核武器。
如果说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冷战,是两大政治思潮代价巨大的社会试验,是人类文明道路的强悍对决,那么幸运的是,决出胜负的最终不是核战,而是和平与发展,铁幕内外的差异越来越大:柏林墙东侧纷纷逃向墙外;1987年,唯一被核弹轰炸并被美国接管的日本,经济总量超越苏联;1991年,苏联因未能解决自身的体制性问题,在解体中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