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里讲了三条可能的解决之道,我来给你讲一讲。
第一条,在内心的冲突和整合中寻找到新的意义感。
荣格说过一句话,
“所有的神经症最终都会被理解为灵魂尚未发现其意义的痛苦”
。他认为,中年之路的本质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意义。所以这种冲突和心理危机就变成了我们寻找新的意义的机会。
在书里有一段话:
“在承受内心压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法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找到中年之路上内心冲突、人格碰撞的意义。在这种命中注定的碰撞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中,新的生命就诞生了。我们被邀请重获自己的生命,更加清醒地生活,并从痛苦中获得意义。
而当我们不得不重新询问关于意义的问题时,中年之路便被开启了。这个问题曾经萦绕在孩子的脑海里,但逐渐被岁月抹平了。当我们踏上中年之路,被要求面对以前遮掩的那些问题,身份认同的问题会再次袭来,我们再也无法逃避责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问,除了我以往所扮演的角色,我究竟是谁。所以,在外在的期待和已经习惯的角色下寻找一个新的意义感,这就是我们中年之路的一个途径。”
当然,这个途径也常常意味着很多改变。这个书里讲了一个例子,作者认识的一个人,他28岁就实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他拿到了博士学位,出版了自己的书,拥有很好的教职,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可是多年以后,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很无聊。他一直在做大多数人所做的事。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写了更多的文章,在更好的岗位教书。这是一个典型的富有成效的一个职业阶梯。但是,他还是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37岁的时候,他不断积累的抑郁爆发了。在经历了近乎彻底的衰弱和意义的丧失后,他辞去了工作,离开了家庭,在另一个城市开了一家冰激凌店。
这是一个典型的《月亮和六便士》式的故事。你可能觉得这个变化很奇怪,但想想也不太奇怪。我们身边的中年人,也有很多想辞职,想离婚,想改变生活,去新的地方寻找新的意义。这些生活变动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在寻找新的意义感,在一条未必符合外在理性,却更贴近内在自我需要的路上。能够整合现实和自我的矛盾的路。
这就是所谓中年之路的第一条解决出路。
第二条是什么呢?是我们开始慢慢地学会接受现实。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变化。童年的思维叫做魔法思维。那时,我们还没有经历过现实的考验,外部的客观世界和我们内心的愿望混淆不清。儿童相信自己是世界中心,相信自己是不朽的,不仅会变得富有、受人敬仰,还会远离衰老、死亡,我们的愿望都会实现,就像在一个虚构的魔法世界。
随着他们慢慢长大,开始出现一种青春期的思维,叫做英雄思维。英雄思维有着更强的现实主义意味,但是它仍然会把辉煌成就的幻想投射到未来。他们会想,自己一定比父辈懂得更多,能做出比父辈更明智的选择,自己也会更有前途。
某种程度上,英雄思维带给我们冲动和勇气,去面对很多困难。可是当这些期待破灭后,我们就到了中年之路。
中年人的思维就很不一样了。中年人通常都见证了期望的落空,并体验到了天赋、智力以及勇气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非我们所愿,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我们需要在这些不切实际的愿望之外,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个时候就发展出了第三种途径,叫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
现实的思维方式常常带给我们强大的洞察力。当我们发现,世界并非我们所愿,我们常常会改变我们跟世界的关系。这种改变是什么呢?它让我们变得谦卑。这种现实思维虽然没有年轻人的那种冲劲,可是也有它的用处,就是恢复平衡,让人和宇宙重新建立谦卑而有尊严的关系。
就像这本书里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他的朋友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完整了,青年时的雄心壮志,可能永远都没机会实现了。在消沉了一段后,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那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他在幻想破灭后,用现实的思维,寻找答案。
与思维的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年所经历的东西还有身份的变化。有一种说法:我们身体的各个细胞七年时间就会换一遍,而我们的精神也会焕然一新。这本书里说,平均10年,我们每个人就会经历一种身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