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关键词是千万房贷、金融女学霸、降薪、怀孕抑郁等,有很多评论角度比较清奇。
比如这消息传这么广,是因为金融行业要抵制限薪规定,好比古代官府要推行某个规定,一些狗大户商量,安排跟被规定有关的人自杀,再
抬着尸体去官府闹事
,要求罢免主管官员,阻挠新规执行。
还有说中金的员工竟然看不出来这几年房地产的颓势,无非就是顶级的
小镇做题家豪赌大规模放水刺激房地产失败
,高大上的公司也是草台班子,从百万年薪降到50万年薪也不值得同情。
网络公众事件基本都是大型吃瓜现场,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到的都不一样,都是正常的
。
但搞投资的应该看到
经济周期
。
这姑娘是
94
年的,硕士毕业怎么也
19
年了,进公司稍微熟悉一下就熬到
2020
年了,踏在这个时间节点上,
21
年、
22
年、
23
年和
24
年,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都在溜坡,怎么选基本都是错的。你不能指望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面对蹭蹭上涨的房价能十分淡然,有能力的大部分都会追高买,这是人性。
但是对比70后和80初,即使到2015年80年的都35岁,应该早就买房了,甚至有的都切换到改善房了,还能赶上16到17年的暴涨,有好几次选择,
或多或少能撞上好运气
,工作上也是,35岁有志气有慧根的,最少也混成业务骨干了。
80末90初的机会就少很多,容错率低,90年硕士毕业25、26,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16、17年房价的暴涨,直到今年房价才跌回到那时候的水平,但是
大部分人基本都因为结婚需要买房了,买在了高点区间。
这跟中国的人口周期也有很大关系:
如上图,中国
两波人口高峰期,第一波是1962年到1970年,这波人婚育的年纪就是第二波高峰期,1986年到1991年。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考虑到要转移地方政府的杠杆,要消化12年到15年积累的库存,面对1986年到1991年这么一大波要结婚的刚需,你会选择“收割”一把韭菜么?这就解释了
为什么棚改和涨价去库存发生在2016年到2017年。
当然我用词可能过激了一些,但是在存量经济面前,政府、企业和居民几大部门之间进行博弈,是再正常不过的,你从全局的角度看可能是最优解,但是对局部个体来说并不一定是。
大家这几年从网上看到的负面声音特别多,因为
金融、地产、互联网是三大关注度最高的行业
,恰恰是这些行业这几年遭遇了明显的下行期。从结构的视角看自然是有好的行业。
但因为股市基本还是要遵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规律,大环境不好,风险资产首先会被抛弃,这是比“某某行业今年景气度上行呢”更底层的规律。这是我们在投新质生产力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
今天也有一个小伙伴说,也不知道算不算国运,如果开始要面对失去的几十年,那我们这一代人这辈子的洪流大概也就这样了。
我觉得大概看明白经济周期的话,并不是无能为力,
投资就是用来破局的
,尤其是需要开阔眼界,金融资本阶段的美股,人口红利期的印度股市,大宗商品、债券也都能有机会,关键是要
不断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
。
......
对我们的知识星球感兴趣的,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加入
,
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