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技日报

特稿丨打破长期垄断!我国首台,有望“飞天”

科技日报  · 公众号  · 科技创业 科技自媒体  · 2025-04-11 17:58

主要观点总结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发出基于冷阴极电子枪的3D打印设备,实现了太空级打印。此前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研发团队经历了许多挑战,如电源负载自适应匹配、高频电磁干扰、高温散热等问题,并最终破解了大功率难题。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团队成功让熔滴从丝材流向基板,研制出小型化、轻量化的原理样机。这标志着我国在太空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端化的决心和能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首次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实现太空级3D打印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发出基于冷阴极电子枪的3D打印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关键观点2: 研发团队面临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

包括电源负载自适应匹配、高频电磁干扰、高温散热等问题,成功实现大功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输出。

关键观点3: 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打印挑战

团队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成功让熔滴从丝材流向基板,突破小型化、轻量化难题,研制出适用于太空环境的3D打印原理样机。

关键观点4: 未来展望

许海鹰表示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 科技日报实习 记者 于紫月

电机轴高速旋转,送丝盘稳步传动,真空室内丝材快速熔化、沉积成形……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高能束流发生器实验室内,一台两米见方的3D打印机正在制造一件精密钛合金结构件。

“这是我国首次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应用冷阴极电子枪实现‘太空级’3D打印。” 日前,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冷阴极电子枪研发团队负责人许海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该设备有望成为我国‘太空制造’中的加工利器。”

“太空级”3D打印原理样机内部结构。

此前,该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磨剑近十载,团队先后攻克电源负载阻抗匹配难、束流功率小等难题,研发出寿命长、功率大的冷阴极电子枪,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高端制造领域。

实现自适应匹配

“在太空中应用3D打印,可快速、低成本制造空间结构件、维修工具、探测器零部件等。我们希望将3D打印机搬上太空,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存提供支撑。”许海鹰一语道破研发初衷。

愿望虽好,但征途并不平坦。用什么来熔化耐高温金属丝材实现3D打印?这是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大家反复研判,最终确认冷阴极电子枪可担此“重任”。

“冷阴极电子枪可产生高能电子束流,犹如一把极热的‘火’,可熔化高温合金等材料。”许海鹰介绍,“只要让它烧得又稳又可控,就能保证3D打印连续工作。”

但是,大家很快发现,要烧好这把“火”殊为不易, 如何让电源具备实时、快速调节能力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电源是为冷阴极电子枪提供能量的‘心脏’。我们要改装这颗‘心脏’,让它自适应调整‘供血’速率,保证电子束流稳定输出。”团队成员王壮打了个比方。

改装“心脏”,谈何容易?团队研究数月,依然无法定下合适的“手术”方案。直到有一天,团队成员、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波惊奇地发现,电源控制系统中电感、电容等参数的微小偏差,竟会导致电子枪输出不稳定。他敏锐地判断:“这可能就是‘手术’方案的切入点!”

团队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开始密切关注这种偏差。只要电源系统出现一点微小波动,团队成员都会不分日夜,在实验室里花上几个小时记录、分析。

经过数月的调试和优化,团队设计出一套实时电源控制算法。它能够根据负载阻抗的变化自动调整电流、电压等参数。 冷阴极电子枪终于装上了一颗“聪明的心脏”,持续稳定地输出电子束流。

冷阴极电子枪正在稳定输出电子束流。

破解大功率难题

攻克电源负载自适应匹配这一难关后,研发团队又乘胜追击,逐一解决了高频电磁干扰、高温散热等一系列问题,顺利完成了3D打印设备研制和核心部件结构优化。

就在大家以为即将大功告成时,一盆冷水直接浇了个透心凉——电子束流的功率始终上不来。

适当增减工作气体、修改电子枪结构参数、更换阴极材料……团队想尽各种方法调试,可效果始终不理想,研发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团队心情接近冰点之时,一次偶然试验中,电子枪输气管道出现些许漏气。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时设备竟也能输出较大电子束流,甚至稳定度短时间内变高了。 “我们大胆猜测,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可能对提升束流功率及其稳定性有帮助。” 王壮记忆犹新。

“冷阴极电子枪内,工作气体在高压下电离产生等离子体,其中正离子负责轰击阴极金属,从而激发其释放出电子。”杨波解释,“我们一开始并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调整电子枪内工作气体‘配方’,应该是提升束流功率的关键。”

果然不出所料,团队在后续的不断验证中发现, 电子枪中阴极材料——铝金属表面氧化而成的氧化铝,有助于提高阴极电子发射能力,可使电子束流达到期望功率且保持稳定。

大家立即着手改进气体“配方”,将原来使用的纯氦气,调整为氦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人为促进氧化铝形成,最终实现了大功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输出。

接下来,团队又一步步突破了丝束同轴设计等多项技术难点, 研制出国内首台基于冷阴极电子枪的3D打印设备, 在地面可实现1000工作小时以上的稳定熔丝成形。

突破微重力瓶颈

地面3D打印的硕果犹如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向浩瀚宇宙“再出发”。但是,想让冷阴极电子枪“飞天”,绝非易事。

“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对材料流动和沉积行为影响很大,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 团队成员桑兴华解释,“在地面上,用于3D打印的金属丝材熔化形成熔滴,在重力影响下可直接滴至基板上成形。但在太空中,熔滴反而会顺着丝材‘往上爬’,远离基板、无法成形。”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团队在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先后尝试多种方法,均以失败告终。项目节点在即,倍感压力的桑兴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借鉴电弧焊原理,在丝材上施加脉冲电流,利用电磁力将熔滴“推”向基板。

方案一经提出,质疑声便接踵而来——“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制备过程中,冷阴极电子枪要与丝材接触,电子枪本身就有上万伏高压,如果丝材再带电,那么绝缘就成了大问题。稍有不慎就会“串电”,对整套控制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大家僵持不下,又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最终,团队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决定全力一搏。

他们立即着手搭建试验平台,将电子枪与丝材接触的部分换成陶瓷绝缘材质;为了确保安全,又将送丝电机、导丝轮等部件进行了绝缘处理。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在短短3周内开发出一套脉冲电流控制装置,可在模拟的微重力环境下,让熔滴从丝材端“流向”基板。

冷阴极电子枪输出的高能电子束流熔化钛合金丝材,形成熔滴。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攻克了小型化、轻量化难题, 最终研制出“太空级”冷阴极电子枪3D打印原理样机,体积仅有地面3D打印设备的四分之一,有利于大幅节约发射成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面向未来,许海鹰信心十足:“我们将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勇攀高能束激发与应用领域技术高峰,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版面阅读





来源:科技日 报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璠
审核:朱丽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