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院士:“远缘杂交小麦之父”
李振声出生于淄博市周村区南谢村。少年时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饥荒,他历历在目,立志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贡献。
(一)击退“小麦癌症”的“小麦远缘杂交之父”
1951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从事牧草栽培研究。1956年,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工作。
面对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李振声的话掷地有声:
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
当时,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小麦条锈病被称之为“小麦癌症”,一旦有麦田感染,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更棘手的是,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李振声深刻地理解,
只有科技创新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有大胆尝试才能突破困境
。从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经历让他有了大胆的设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强,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库,如果将牧草与小麦杂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其实,当时世界上很多农业科学家都想到了这种方法,但因为让亲缘关系较远的牧草和小麦进行“远缘杂交”面临的挑战非常大,大多数人都没有坚持下去。
最难的一条路,就是最近的一条路。李振声和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反复实验,选取长穗偃麦草进行重点研究。
日复一日的播种,收麦、拉车、脱粒,经过20多年攻关,李振声和团队终于有了突破,育成了“小偃”系列,是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
其中,“小偃6号”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侵染,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达80多个,增产小麦逾150亿斤,开创了远缘杂交育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和纪录。
新品种不仅产量高,风味也好。“小偃6号”做出来的馒头白、面条筋道,一时间“要吃面,种小偃”的说法在陕北地区广为流传,改善了千家万户的收入和生活。
对于这样伟大的成就,李振声院士只是说了一句朴素的道理:“
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而自己又能干的事,看准了就要先做起来,不要贻误时机;只要做好了,就会得到国家的认可。
”
不能耽误时机、不因为一时得失而影响自己的信念,李振声院士带领我国小麦育种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二)居安思危,农业发展战略当先
“
要跟着国家需求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是李振声对工作严肃的态度。农业是立国之本,探索和实施先进的农业发展战略决不能懈怠。
1985年到1987年,小麦培育进入瓶颈期。在这几年间,中国人口增长了5000万,然而小麦产量却没有增长。李振声居安思危,这样下去会坐吃山空,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再实现增产才行。
为进一步增产增粮,李振声带领中国科学院的农业专家,通过翔实的调研,提出了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方案。据他们测算,如果我国粮食在8000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斤的话,黄淮海地区有500亿斤的潜力。
于是,李振声组织中国科学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黄淮海地区,与地方科技人员合作开展大面积中低产田治理工作,打响了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2013年,李振声已经82岁,依然多次到示范点调研考察,2013年,他去了8趟沧州,2014年4趟……6年为黄淮海地区增产粮食504.8亿斤。
李振声决心“
像盐碱地要粮食
”,不断巩固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基础。通过让普通小麦和耐盐植物杂交,李振声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耐盐小麦。从2013年到2017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5年累计示范推广8017万亩,累计增粮210亿斤,节本增效187亿元。
丰富的实践滋养了理论的发达根系。李振声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强大的方法论支撑起领先的育种模型,让我国在粮食科技进步的赛道上越走越快。
(三)“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2020年,年近90岁的李振声仍在思考。根据团队成员在曹妃甸、海兴、南皮、东营等地盐碱地多年的种植试验,他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通过种草养畜实现我国环渤海地区1000万亩滨海盐碱地的高效利用,来解决我国盐碱荒地利用与当前严重依赖进口饲料粮的问题。
如今,93岁的李振声已经不能再去田间地头考察,但他仍然心系麦田,经常向学生了解远缘杂交小麦育种最新进展、“滨海草带”建设情况,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是李振声院士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勤恳奉献,坚定不移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真实写照。
“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也是总书记对科学研究人员的嘱托。
”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试验田里。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一心想着如何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命题,带领年轻的一代科学家,实实在在地把解决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命题落实、落地。
科学家不是品牌,农产品也很难成为品牌
2019年9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首批“共和国勋章”。当记者问他:“您拿完奖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明天还要到田里去,晚上睡前我就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了?有没有病虫害?气候是不是干旱?我还得算算,一亩田有几千万谷粒,算起来不得了。”
袁隆平院士倾尽毕生心血守护粮食安全,与饥饿为战,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中国杂交水稻造福世界。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非洲马达加斯加的面额最大的货币上,不同于一般印上开国元勋的头像,马达加斯加的政府印上了一株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纪念袁隆平解决了马国饥饿问题的贡献。
粮食,是民生之本。为了让中国人的饭碗里盛满中国粮,让我们能够吃得越来越好,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和众多农业科研人员奔赴田野,数十载如一日耕耘守护每一亩田地,是值得我们敬佩和感激的“明星”!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在多个场合强调农业科技在推动农业发展、带动美好生活当中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农业品牌建设,首先要靠科技创新,科技是品牌的骨头——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不是品牌,那农产品也很难成为品牌。
没有科学家的科技加持,农产品品牌就没有了“优质优价”的根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安全无小事,在通往农业强国的道路上,离不开像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这样的农业科学家,他们鞠躬尽瘁,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增收增产、提高民生福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每个人都应该铭记的“明星”!
[1]中国科学苑党建:共和国勋章|李振声:矢志攻关 筑牢大国粮仓
[2]科技导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振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