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药明
康德/报道
许多人将每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比作是生物技术行业的“超级碗”。在这场抗癌领域的年度盛会里,无论是大型药企,还是初创新锐,都纷纷将自己最为耀眼的临床试验数据公之于众。业内资深投资人也从摘要出炉的那一刻起,细致地研究这些临床数据,
寻找未来之星
。
一家名为
南京传奇生物科技
(Nanjing Legend Biotech)的公司乍看之下在诸多与会者中并不起眼。然而,在南京传奇公布其CAR-T疗法的数据后,
所有人都为之惊艳
——“在一项有35名复发性或耐药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参与的临床试验中,该疗法的
客观缓解率达到了100%。
”
“他们的数据非常出色,”肿瘤领域的知名独立投资人Brad Loncar先生说道:“
肿瘤免疫疗法是个技术活,这家公司证明他们正处于行业的前列。
”
更多人意识到,
南京传奇只是中国正在快速崛起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一个缩影。
随着投资的不断加大、人才的不断涌入、洞见的不断积累,像南京传奇这样来自中国的新锐,未来只会越来越多。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过去十多年里,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中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发生了快速转变。
举例来说,2008年起,中国启动了
“千人计划”
,引进在海外接受过学术训练的人才,带动中国多个产业不断发展;最近几年,CFDA进行了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致力使在研新药更快、更容易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此外,在主要的几个都市圈,
大量科学园区正不断破土而出
,鼓励初创公司蓬勃发展。这些有利政策如同强心针,让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整个生态圈变得生机勃勃。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科学园区,让大量初创新锐得以快速发展(图片来源:张江高科技园区)
在多项扶植性政策不断出炉的同时,中国的医药市场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排名已高居全球第二,但这还远不是它的完全潜力。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场预期将比2015年扩大一倍。
在中国医药市场欣欣向荣之际, 我们也看到了本土生态圈的诸多可喜变化。
首先,许多中国企业与默沙东(MSD)、礼来、Tesaro、Incyte等知名海外公司展开合作,在中国研发创新药物。再鼎医药(Zai Lab)与Tesaro
共同研发niraparib的合作
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其次,中国的本土科研、开发、服务能力得到了大量投资,基石药业(CStone Pharmaceuticals)获得的
1.5亿美元A轮融资
、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完成的
2.6亿美元D轮融资
、以及药明康德集团企业明码生物科技完成的
B轮7500万美元融资
,也是近期的几个例证;此外,像药明康德这样的一体化能力与技术平台,也能助力合作伙伴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产能,为行业带来了研发上很大的灵活性。
这种充满活力的创新研发氛围,对中国本土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说起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的成功要素,信达生物制药(Innovent Biologics)的首席运营官周勤伟博士的回答是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这名在礼来公司有着超过20年经验的专家去年选择海归。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归国,中国的人才库会越发充实。”
这一点也得到了业内的共识。奥博资本亚洲(OrbiMed Asia)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博士指出,“千人计划”为中国的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带来了格外的益处。王健博士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了MBA学位。像周勤伟博士、王健博士这样
了解世界领先的新药开发流程的海归,正不断丰富着中国的投资界、产业界、学术界,
加速中国与世界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