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出海?国内增速见顶与海外市场缺口
从2022年启动东南亚布局,到2024年新加坡国际总部挂牌,迪安诊断的全球化战略加速推进。这一动作的背后,是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ICL)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
-
国内渗透率瓶颈
:中国ICL渗透率仅6%,远低于欧美日(35%-60%),公立医疗体系下增速已趋缓。
-
特检业务竞争加剧
:国内ICL企业争相布局肿瘤、遗传病等高毛利特检项目,同质化竞争压缩利润空间。
-
政策驱动降本诉求
:DRG/DIP控费背景下,医院对成本更敏感,特检项目需寻求增量市场。
与此同时,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医疗需求激增:
二、迪安模式:特检“本地化”与“产品+服务”双引擎
迪安诊断的全球化路径具有鲜明特色,与金域医学、燃石医学等形成差异化竞争:
1. 特检业务本地化
-
技术输出
:将宫颈癌HPV检测、肿瘤基因测序等国内成熟特检项目快速移植海外。
-
模式复制
:在越南试点“中心实验室+区域协作网”,连接基层医疗机构与高端医院
-
成本优势
:相较欧美企业,迪安的检测具有性价比优势,契合新兴市场支付能力。
2. 自研产品驱动服务
3. 深度绑定本地生态
-
医疗资源合作
:在越南与卫生部共建实验室,参与中东公立医院招标;
-
渠道战略联盟
:通过GHS(越南最大癌症设备分销商)快速渗透终端;
-
本地化团队
:新加坡总部统筹国际业务,吸纳东南亚籍高管消除文化隔阂。
三、挑战:国际巨头的狙击战与新市场的“水土不服”
迪安的全球化之路仍面临多重考验:
1. 国际竞争加剧
2. 合规性风险
3. 支付能力分化
四、启示:中国ICL出海的“第三条道路”
迪安诊断的模式为中国ICL全球化提供了新范式:
-
避开欧美红海
:聚焦医疗基建薄弱的新兴市场,以性价比优势破局;
-
特检先行
:规避普检的低价竞争,依托技术壁垒建立议价权;
-
生态绑定
:通过设备+试剂+服务“组合拳”,打造不可替代性。
这一策略与迈瑞医疗的“设备出海”、华大基因的“火眼模式”形成互补,或将推动中国医疗标准首次实现规模化输出。
来源:
体外诊断价值圈。订阅号若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