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据前辈口口相传,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苦逼的策略分析师,日出而作,月落不息,苦练 《葵花宝典》和《屠龙刀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新财富’杯华山论剑中一举发威、技惊四座。能入行的,没有笨人。能入门的,没有懒人。想拿奖?唯有能拼命的猛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默沙东回应暂停向中国市场供应HPV疫苗 ·  昨天  
槽边往事  ·  长新冠和睡眠问题 ·  昨天  
半佛仙人  ·  《射雕:侠之大者》给我看笑疯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刘晨明&郑恺】越南见闻:见微知著,中国出海的东南亚缩影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 公众号  ·  · 2024-06-09 11:24

正文

本文作者:刘晨明/郑恺

报告摘要

详细内容欢迎收听6月9日(今晚)20:30会议


我们在近期深入越南,对越南领事馆、中国商会、中国企业进行了实地探访。
越南是24年我们观测“外需”及“出海”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
一方面,越南贸易依存度超过80%,与中国一样受到本轮全球制造业PMI复苏的带动,24年越南出口增速恢复,对美耐用品出口提速;
更重要的是,越南作为中国制造业“出海”在东南亚布局的主要地区,可以通过营商环境、综合成本,考察 “走出去”的真实环境与实际效果。
见闻一:越南仍是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走向东南亚的最佳选择
受欢迎的原因在于: 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良好;劳动力人口占比超过50%,城镇化率在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格局比较稳定;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政策很友好,税收优惠,关税减免;港口众多,北部与中国接壤,物料往来成本更有优势;中国企业逐渐形成集群效应。
见闻二:令人意外的是,越南建厂的综合成本较中国本土已无明显优势
成本超预期的地方包括: 工人月薪来看更低,但个人生产效率低于国内,且每年政府会规定工资上涨下限;越南工业用地的价格涨幅明显,已超过苏州常州等工业园区地价;夏季缺电现象严重,北越停电频繁,为缓解用电难会有额外成本;原材料综合成本,部分制造业如果原材料需要从国内进口,考虑到物料和物流成本,供应链的综合成本会更加凸显。
见闻三:中国企业到越南的初衷,已从“成本驱动”转变为“关税规避”,越南的“竹子外交”有较大吸引力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多次听到一个评价越南外交政策的词语:竹子外交,代表了越南处理大国关系的原则,也是越南在全球“营商环境排行”中居于全球前列的原因。
越南已签署16项贸易协定,贸易环境和引进外商的政策友好,越南也正式履行了降税承诺,这是18年贸易摩擦后吸引中国企业加速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见闻四:与国内制造业企业正在经历资本开支收缩不同,出海越南的企业普遍反馈产能利用率较好、考虑或正在进行资本开支扩张
扩张的原因: 关税差异巨大,国内产能迫切需要转移;普遍反馈在手订单饱和、产能利用率较高,有扩张意愿;产能优势是对接各大欧美客户订单的一个必要条件;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和垂直整合,进一步驱动了资本开支。
当期中国企业之间有竞争内卷,也逐渐呈现产业链的整合与集群效应。
见闻五:中国“品牌出海”的东南亚缩影
当地日韩品牌力削弱、中国品牌力上升,通过并购等方式实现品牌出海,从加工出海朝着“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迈进。“品牌出海”并非一蹴而就,部分家具/家电企业通过跨境电商来实现品牌出海的增量,或者通过在欧美大客户零售商当中以“店中店”的新模式来提升品牌暴露度。
见闻六:其它关于海运费、汇率、关税变化、目前竞争现状等问题的企业反馈

投资结论: 结构性外需是24年景气的确定性方向,下一阶段出海产业链将根据海外渗透率、海外竞争力、国别跨度、海外毛利率等角度做出优选。

引言:我们为什么选择调研越南


近年来,越南作为一个蓬勃向上的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权益市场有着不俗表现,也逐渐进入了A股投资者的视野。我们枚举几个直观的数字来感受越南:
1. 越南2023年的GDP增速5.05%,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约处于2007年中国的水平;城镇化率约42%,约处于2005年中国的水平
2. 越南2023年的人口突破1亿人;据世界银行, 23年越南劳动力总计占总人口比重为(56.0%)
3. 越南是外向型经济体,据Wind数据,23年出口占GDP比重超过80%;在日韩中等企业在越南投资建厂的带动下,FDI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度较大, 截止22年存量FDI的规模占GDP的比重超过50%
4. 近2年越南权益市场上涨,据Wind数据,胡志明指数23年上涨12%(以美元计价上涨11%), 24年至今越南胡志明指数进一步上涨13%,考虑汇率因素以美元计价涨幅也有11%

在24年全球制造业PMI迈上荣枯线、中国制造业出海取得初步成就的背景下,越南成为了我们观测“外需”及“出海”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

一方面,越南作为典型的外需高依存国家,与中国一样受到本轮美国耐用品补库的需求拉动,24年出口增速恢复;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越南作为中国制造业“出海”在东南亚布局的主要地区, 可以通过越南的营商环境、综合成本,来考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真实环境与实际效果。

我们在24年5月下旬深入越南,通过对中国家电、家具、纺服、农业、电子等制造业企业在越南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探访。见微知著,希望对24年中国制造业出海、结构性外需的机会有更好的把握。


见闻一:越南仍是中国企业出海,尤其是走向东南亚的最佳选择


中越两国市场紧密关联,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据2023年越南贸易最新数据,中国是越南进口的第一大国,是越南出口的第二大国。

2022年中越双边货物贸易额2349亿美元,约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

此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地上,越南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我们拜访的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以及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等编制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越南》, 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越南投资项目3567个,投资总额达234.8亿美元,在对越南投资的14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六位。

据越南计划投资部,就2022年来看,2022年中国对越南直接投资流量为25.18亿美元。 其中,新批准项目283个,协议金额13.6亿美元; 127个原项目增资,协议金额10亿美元。

我们与领事馆、中国企业的交流中可以发现,越南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比较有利的条件:
1. 越南社会治安总体状况良好,军队、警察对社会秩序具有控制力;宗教与饮食习惯,对于中国员工来说适应性相对较高,在东南亚国家中比较友好;
2. 劳动力人口占比高,城镇化率在上升阶段,经济发展格局比较稳定;
3. 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政策很友好,税收优惠, 例如施行“四免九减半”、“两免四减半” 等税收优惠政策;
4. 港口众多,北部与中国接壤,如果考虑部分依赖国内物料往来的产业(家具、消费电子等),在运输时间和成本上,越南(东南亚)较墨西哥、欧洲等地更具成本优势。
我们实地调研的工业园区内,多家企业表示,当前依然有较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在越南的各个工业园区驻地建厂,虽然土地成本、排污许可额度等新增投资的难度已经明显加大,但这依然是中国企业当前的一股风潮。

见闻二:令我们略感意外的是,目前在越南建厂综合成本较中国本土已无明显优势


中国企业走向越南或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初衷是产业链向劳动密集型国家转移、收获综合成本优势、赚取更高的利润率。

因为越南承载了全球制造业链条的加工角色。 电话及零配件;电子零件、电脑及备件;机械设备及配件 同时占据了越南进出口大头 ,表明越南在全球产业链中扮着贸易加工角色,流程为:进口→加工→再出口。
但本次调研的最大感受就是:作为全球供应链中新的加工环节,目前越南制造业投资的综合成本,已较中国本土没有明显优势。
我们将实地走访的中国企业对于成本侧的反馈,整理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制约中国在越制造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调研企业个别案例):
1. 劳动力: 直观印象的劳动力成本,目前从工人月薪来看比国内平均水平要低,但个人生产效率低于国内,因此如果考虑到同样产出效率,支付加班费或从国内引进劳动力的话,那么人工成本已没有显著优势

2. 土地: 越南工业用地的价格涨幅明显,目前越南南北工业园区的土地租金约在130-200美金/平方,且仍有涨价趋势;我们对比一下,据Wind数据,2024年4月苏州工业园区的土地均价是138美元/平方,常州工业用地仅71美元/平方

3. 其它要素: 越南水电费平均单价较国内还是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但是夏季缺电现象严重,例如北越有工厂反应停电频繁,如果自发电或购电则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4. 更重要的是物料综合成本 ,如果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原材料需要从国内进口,考虑到物料和物流成本,供应链的综合成本会更加凸显

我们从数据统计来看,确实可以印证调研企业反映的上述趋势。

(1)根据Wind数据,越南平均工资涨幅明显,2017Q2平均工资仅275美元,2024Q1已几乎翻倍涨至487美元,更是显著高于亚洲典型劳动力国家孟加拉的平均工资。

(2)根据CBRE数据,越南工业用地价格涨幅明显,工业发展推动北方工业园区24Q1租金同比增长7.8%,地价出现炒高趋势。


见闻三:成本没有优势,出海主要基于“逆全球化”考量,越南的 “竹子外交”具备较大吸引力


既然综合成本已较10年前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中国企业出海越南的一个主要的考量,就是“逆全球化”下的贸易摩擦成本。

举例以几个代表性制造业的中美关税对比来看,对美出口的关税差异非常大。

我们在调研领事馆、越南商会、中国企业过程中,多次听到一个评价越南外交政策的词语: 竹子外交 ——竹根牢固、竹枝柔韧,越南处理大国关系以彼此尊重、淡然处之为主要的原则。

因此越南与各大国的贸易协定也相对友好,越南也正式履行了降税承诺,这是吸引全球各地区企业、尤其是18年中美摩擦后中国企业加速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截至目前,越南已签署16个自由贸易协定。 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型自贸协定。自贸协定对越南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吸引外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闻四:与国内制造业收缩CAPEX不同,调研企业普遍反馈在越产能利用率较好、考虑或正在进行资本开支


在近2年的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统计局工业企业等经营数据中,我们会看到中国本土企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 产能利用率下降、收缩资本开支、降低杠杆率、累积自由现金流,这一点我们在此前的《大变局系列》中已有较大篇幅的展开
在这样的生产经营背景下,一类制造企业可能选择走向高分红、实现净资产的下降和ROE的稳定性(稳定类资产);另一类可能进一步拓展海外,通过海外需求来实现周转率的稳定或提升(出海类资产)。
本次越南调研,我们则明显观察到所调研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且在过去2年、或未来2年有新的资本开支计划(调研案例如下表)。
这些调研企业反馈,在越南进行资本开支扩张的考量主要包括:
1.产能转移 中美贸易的影响导致国内一些产能迫切需要转移 ,因此部分关税差异较大的产业仍在进行供应链的转移
2. 需求确实好,尤其是海外补库周期带动 :各企业普遍反馈在手订单饱和、产能利用率较高,目前基本接近或达到满产状态;在全球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超过荣枯线的背景下,海外补库存带动的需求改善有迹可循
3. 扩产能以吸引客户 :随着中国制造品牌在疫情后逐渐被海外客户所认知,产能优势也成为对接及吸引各大客户订单的一个必要条件(比如越南本土不具备可比的产能能力,就会相应驱使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份额,以获取大客户订单)
4. 产业链整合及集群效应 :随着中资企业越来越多来到越南,上下游的供应链逐渐完备,本地化供应链建设和垂直整合都是压缩成本的主要方式,进一步驱动了资本开支扩张


见闻五:中国“品牌出海”的东南亚缩影


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的阶段性扰动,使得中国很多制造商品得以亮相世界,中国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转化为海外渗透率的上行和海外毛利率的上升。
从“加工出海”逐渐走向“品牌出海”,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新趋势。
如果对全球细分行业的全球前十大“品牌榜”做整理,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中国品牌正在逐渐进入全球前十,这代表了中国制造业从“加工出海”到“品牌出海”的悄然转变。
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通过产能向外部转移、同时实现对欧美客户低关税或免税,从而进一步拓展品牌面、提升品牌竞争力。
从这次越南见闻来看,中国各制造环节在产业链的嵌入环节不同、在越南本地市场以及欧美市场的受众不同,确实案例之间的差异很大。
但我们可以见微知著,可以看到不同产业“品牌出海”的一些缩影,我们举例并总结如下:
1. 中国企业正逐渐在越南本地进行供应链合作和垂直整合,为“中国品牌”的推广做出了比较重要的铺垫
比如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从纺纱、面料到成品服装,中国企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关系,以拓展更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对接更大的海外客户,实现海外渗透率的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