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联,请把我们设为“星标
★
”哦。
点击上方蓝字“南周知道” →进入新页面,点击右上角“...” → 点击第一栏
“
设为星标
”
。
自古民间有吃席一说,剥离聚会的延伸意义,本质上多数聚会都是宴席形式进行的。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中国人天生爱聚会。
破天荒的,因为疫病的缘故,全体中国人过了一个没有聚会和酒席的春节。不过,即便疫情凶猛,还是阻挡不住人们扎堆聚集的习惯。截至2020年2月10日,各地已通报的聚集性疫情案例,全国超过了400起。
对疫病抱有侥幸心理,宁死也要聚聚。为何中国人聚会的这份执念如此深厚呢?
答案很简单。一个字,礼。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最大的缘由是社会一切活动都有固定好了的形制,后人只需要按规定操作就行了。而聚会这种形式,就属于《周礼》中的嘉礼。
嘉礼是五礼之一,所谓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长辈埋怨年轻人越来越不懂礼数,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嘉礼作为形式自出现伊始,就被赋予了沟通联络感情、和合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应用的场面是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膰、庆贺。这些场景,无一不是人们的扎堆聚会。
例如,被冠以饮食的乡饮酒礼,古代各地方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这项地方行政管理中的主要事宜,其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
汉代时,乡饮酒礼与郡县学校祀先圣先师之礼同时举行。唐代有了科举,地方上的官员便以乡饮酒礼招待举子士人。明清时期,乡饮酒礼在孟春正月及孟冬十月举行,并伴有“读律令”和训诫致词的内容,以此劝导民众尊亲敬长,遵守国法。敬贤尊老,因此这个聚会仪式带有公共和社会属性。
现代社会形态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以乡饮酒礼为本质基调的公共聚会仪式依然存在。比如升国旗,节庆时期的团拜招待宴会等等,都还是带有公共性质的礼仪形式。
如今的90和00后们,基于父母辈的唠叨与压力,逢年过节只能一边在客厅里和一众长辈亲友尬聊,一边在微博关于讨厌亲戚的话题下卖力吐槽。年轻人可能觉得,亲戚间的聚会敷衍塞责,完全就是个形式。但对深谙人情世故的年长者而言,这声招呼打不打可不是无足轻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众家亲友今后的关系。因此,哪怕是走过场,每到春节亲戚间的走动,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因此,疫病期间的冒着生命危险聚集,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古民间有吃席一说,剥离聚会的延伸意义,本质上多数聚会都是宴席形式进行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吃是所有人必不能少的生命活动,礼以聚集众人的形式联络感情,那众人聚在一起吃饭,更能令感情热络到高潮。
婚庆宴,寿诞宴,丧礼宴,家宴,工作宴,朋友宴,道歉宴,各种形式的宴会不胜枚举——都只为了吃。连那范进有幸中举后,他原先冷面的老丈人,也拎着上等好肉来道贺。至于本县的大户,直接就来请范进赴宴了。
这可不是胡编乱诌,古代科举学子高中之后,按不同的级别和性质,官方通常会举办四种宴会,称为科举四宴。
蒲松龄考了44年也未曾中举,因此他一辈子也没能参加过地方政府举办的鹿鸣宴。所谓鹿鸣宴,是地方政府为新科举子举办的宴会。这个宴会起始于唐代。因为在宴席上吟唱《诗经·小雅》里的“鹿鸣”一诗,故而得此名称。这一惯例,从唐一直延续到清末。
相比之下,苏轼这个吃货,不仅吃了家乡的鹿鸣宴,还以进士及第的身份吃了琼林宴。这个由中央政府举办的宴会,是从宋朝开始设立专门宴请新科进士的。由于举办地点在汴京城西的琼林苑,所以就称之为琼林宴了。之后又一度改为闻喜宴,元朝之后又更名恩荣宴。
有文岂能无武,武科乡试后同样有官办宴席,宴请考官以及考中武举的人。此谓鹰扬宴,取“武如鹰之飞扬”意思。更高一级的武举殿试放榜后,又有会武宴。在兵部举行的宴会,规模比鹰扬宴更大。
古代人类社会的活动规模,多数时候只局限家乡一隅,因此公办宴席一个巴掌数的过来。比如有清一朝,除了固定的科举四宴外,另外以敬老和孝道为主旨的千叟宴,两百多年来也只举办过四次。
规模大小先不说,关键是跟皇帝官员在一桌吃饭不自在,皇恩浩荡是有了,但战战兢兢吃不痛快啊。要不咋会有拘礼一说呢。
你像这“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酒足饭饱后的得意诗句,只有在参加西山村的乡宴才写的出来。民间性质的聚会没有宏大意义的拖累,多数都以联络感情为主,因此显得更加真挚。
但同时也要看到,局囿于礼数,某些聚会也为排场所累。贾家死了孙媳妇秦可卿,全族为此忙的不可开交。“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贾珍对王熙凤的这番话,即能窥见这破费的背后,豪门大族礼数也丝毫不逊色于皇家。哪怕是穷门小户,像婚丧嫁娶这类的宴席聚会,也要尽全力办的体面。不为别的,只为礼数。
只有像贾宝玉和一众女眷,在大观园里聚吃螃蟹,边喝酒边题诗咏菊,既活络了气氛,又增进了感情,才显露出聚会的本来面目。此种家宴聚会不必拘礼,兴致所到处,尽可能放浪形骸。
然而,在古人正统观念里,不拘礼就是不求上进,要不说贾宝玉埋在脂粉堆里是骂人呢。即便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孟浩然,聚会虽兴致所在,正统的官场却终不得意。至于在聚义厅里簸箕掌栲栳圈坐着的梁山众位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很痛快,可终究成了只有聚会而“失了礼数”的反贼。
属于礼数的聚会,比如婚丧嫁娶,是为礼仪和排场;而联络情谊的私人宴席,虽然充满了人文情谊,可在古代讲求家国一体的大环境下始终处于边缘。
现代社会的聚会也是以吃为主,它是古代宴会的一种传承。只是聚会的具体形式和情调,又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如今的人类流动频繁,活动范围不再像古时候只局限在熟人的圈子里,很多宴席里可能一大半都是陌生人。参加这样的聚会,纯粹是为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和联络。由于相互间并不熟络,大家在宴会上喝酒吃饭都放不开。民国作家郑振铎就直言,参加这样的宴会就是活受罪,吃不饱,还不如在家就着萝卜丝喝粥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