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邢丙银
12月22日,公安部交管局召开视频会,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立即开展酒驾整治行动,以餐饮娱乐场所周边道路、城郊结合部和县乡道路、重要村镇和集市周边道路为重点路段,以农村红白喜事、赶集赶圩、重大民俗活动等为重点时段,以城市小型客车,农村面包车为重点车辆,合理部署警力,严查严处酒驾醉驾违法行为,确保酒驾整治无盲区、无空白。
12月以来,全国接连发生醉酒驾驶导致的一次死亡5人以上较大事故。今日,公安部还公开曝光三起醉驾肇事案例:
12月8日2时许,陕西延安驾驶人刘某与朋友聚会后,驾驶小客车撞上路口花坛,致车上5人当场死亡,驾驶人刘某血液酒精含量高达196.3毫克/100毫升;
12月16日18时许,甘肃武威驾驶人石某刚参加完朋友孩子的满月宴,醉酒驾车冲入路边送葬人群,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驾驶人石某血液酒精含量为87.32毫克/100毫升;
12月22日4时40分许,黑龙江哈尔滨市驾驶人李某醉酒后驾驶小客车在行驶至高架桥转弯时,撞到正在路面作业的7名环卫工人,导致5人死亡、2人受伤,驾驶人李某的血液酒精含量达146.19毫克/100毫升。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今年10月以来全国共发生酒后驾驶肇事事故302起,造成104人死亡、268人受伤。节假日期间因酒驾所导致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工作日高15%和17%,5起醉驾导致的较大事故中有3起发生在节假日。“十一”长假期间,甘肃接连发生2起因驾驶人聚会醉酒后,驾驶车辆追尾前车导致的较大事故。
公安部交管局提示广大驾驶人,临近新年,亲朋好友聚餐饮酒增多,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发生概率增加,饮酒会导致人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控制车辆能力下降,一旦发生事故代价惨痛。醉酒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将被吊销驾驶证,同时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并将被追究刑事责任。酒驾记录推送至征信机构后,将直接影响违法行为人就业、贷款等。
醉驾致5死2伤:别再让环卫工倒在“黎明前的黑暗”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帅
据哈尔滨市公安局通报:12月22日4时40分许,在哈尔滨市二环桥桥面上,发生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4人当场死亡、1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人受伤。
死伤者均为环卫工人。
目前,肇事驾驶员李某已被警方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某为醉驾,目前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关于醉驾,交警部门与媒体已说得够多了。但仍有人以身试法,从根本上讲,还是未能绷紧安全意识这根弦,无法自觉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相反,一些人却在如何逃避检查上想尽了办法,比如“摸清”查酒驾的大致时间、路段,或者在酒精含量问题上“做文章”,他们意识不到这些伎俩只会害人害己。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部门既要对安全意识教育常抓不懈,也要加大对酒驾、醉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次惨剧也让我们揪心另一个问题:环卫工的安全。环卫工是一个生存状况常被忽略的群体,也是维护城市清洁的一线工作者。囿于工作需要,他们几乎时时要与飞驰的车辆擦肩而过,安全隐患很大。环卫工死伤新闻时有发生,其属于高危行业已成为共识。而凌晨4到6点钟,因为是环卫工作的繁忙期,加上这个时间点驾驶员视线不好,容易疲劳与车速过快,安全意识松懈,醉驾又进一步加剧了危险。因此,这一时间段也是环卫工死伤的高发期,被称为环卫工“黎明前的黑暗”、“致命两小时”。
与这种安全隐患不对称的是,目前针对环卫工的安全保障还十分有限,主要依赖其自我保护。比如穿着颜色鲜艳、夜晚能反光的工作服,尽量不在车流量大、驾驶员存在视觉死角的路段停留时间过长,尽量不在清扫车道时逆行清理等。这些措施明显保护力度不够。
曾有人提出,环卫工应“不为一张纸一片漂浮物上快车道捡拾”,这显然更人性化。如果能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写进环卫工操作规范,不让环卫工在恶劣天气时、在车流密集的快车道上进行清理工作,势必会减少伤亡率。毕竟,环卫工们并非不知道工作存在的危险,只是由于工作需要或主管单位的要求,不得不置身于危险境地。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实施机械化清扫。按照现行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普通城市的机械化清扫率应该达到40%,机动车快车道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但现实中,由于道路过窄等硬伤,许多机动车道不得不使用人工替代。据报道,哈尔滨市早在2012年机械化清扫率就达到了50%。那么问题来了,此次事发路段使用人工清扫,是出于现实的无奈,还是7名环卫工所属的哈尔滨市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违规操作?这有待主管部门的调查。
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时刻谨记“安全第一”,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坚决抵制酒驾醉驾、车窗抛物等行为,也能为环卫工安全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城市的清洁美化离不开环卫工的辛勤劳动。尊重爱护他们,应内化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而保障他们的安全,是基础之基础,需要全社会付出切实的努力。
本期编辑 彭炜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