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养育孩子的三个关键点和一个关于自我成长的建议。首先,强调欣赏孩子的重要性,建立亲密关系;其次,重视孩子的运动,培养运动习惯;第三,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建立心理优势。最后,作者提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育儿过程中实践这一理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欣赏孩子的重要性
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是育儿的第一要务。父母要刻意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保持对孩子的欣赏态度。
关键观点2: 重视孩子的运动
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打造良好体能,也是促进学习、预防近视的基础。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最好在学龄前开始。
关键观点3: 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
帮助孩子建立心理优势,培养一两个引以为豪的技能/能力。通过观察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关键观点4: 自我成长的理解
作者强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在育儿过程中实践这一理念。要区分热爱本身和规则,尊重孩子的热爱。面对冲突时,要学会如何取舍。
正文
我分享育儿10年了,每天都在回答问题,发现很多时候,大家的焦虑看似都不一样,但背后的逻辑其实都很相似。
如果只在表面上努力,那孩子底下的需求就永远不会被真正看到,问题就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
养育孩子如果只在一招一式,那永远也学不完,但如果能抓住优先级高的几个重点,我们就能够花更少的力,让养育这件事越来越“顺”。
而且,一定是越早知道越好,因为有些底层的关系、能力,过了一定年龄就很难培养出来了。
和孩子的亲密感,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让她明白家里有靠山,
这绝对、永远是第一位的育儿重点。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期望也会提高,不自觉地就会开始关注那些“不够好”的地方,把联结破坏了。
因此,我刻意锻炼自己每天至少发现女儿的一个可爱点,做她的欣赏者。
哪怕小D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好,但我的心态是好的,小D的状态也是永远被滋养着的。
作为母亲我最自豪的事,那就是小D到现在还愿意和我分享她的所有喜怒哀乐。
老读者知道的,我是有了女儿后,从曾经读书时800米不及格的人,变成了一个规律运动爱好者。
要让孩子动起来,父母自己先要爱动,自己爱“葛优躺”的父母,光靠嘴巴是培养不出一个热爱运动的孩子。
运动不仅能帮助孩子打造良好的体能,也是促进学习、预防近视的身体基础。
在运动中,孩子也能探索到自己的能力边界,
更加自信,更加勇敢,对于调节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因为进入小学后,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就少了,要抓学习又要抓运动,很难兼顾。
如果从小就养成了习惯,那么保持运动就是每天自然而然的事,并不需要去做取舍了。
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是受益一辈子的礼物。
“发育延误可以通过康复努力追赶,但你们更要记得,
让孩子在这个世界觉得有力量,有价值这种感受,不该因为‘延误’而损失了。”
这段话对我来说,不管是不是早产孩子,都是非常适用的。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心理优势”,
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发展一两个他自己都能引以为豪的技能/能力。
怎么做呢?多观察孩子,找到他“自己感受好,而且的确也做得好”的事情。抓住它并放大它,给予肯定。“这是妈妈都做不到的,好厉害”。
那么将来即便孩子受挫了,他也不会因此“垮掉”,因为他无比确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只要心理优势还在,他就有气力迎头努力,继续赶上。
要注意的是,这件事尤其要在学龄前形成习惯,等到上学了再培养,孩子的评价体系就被成绩主导了。
最后一点,是我一直在尽可能地保护好小D的一个部分,就是时刻可以明白自己是怎么想的,怎样才是让自己舒服的,才是自己热爱的。
记得她4岁多就已经可以和早教班的老师表达:我并不喜欢敲鼓,我就是想弹琴。
我当然知道,人不可能永远只是“忠于内心”,毕竟我们也有社会准则。
但是我在养育小D时,会区分一件事:
不以打压孩子热爱本身来强行灌输规则。
比如,我会允许且尊重孩子那些不妨碍他人的热爱,哪怕是我们看不上的:玩奥特曼/蹲在地上看蚂蚁。
再比如:当孩子反抗规则,或有不同的意见时,我会听一听她的想法,和她一起思考,可以怎么更好地解决问题。
成长的过程中,
就是“自己”和“别人、社会”的碰撞。孩子明白自己的状态,了解社会的运作,那么也会在面对冲突时,学会如何取舍。
我们学育儿,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解题。但其实最关键的是,去思考做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了自己育儿的本质,那么很多焦虑就不攻自破了,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该聚焦的是什么,而不是抓住各种“不够好”死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