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底,是大型银行公布中报的时间。而在这个背景下,几家大型银行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银行业面对的逆风结束了吗
?
现在市场定价会不会过于乐观了
?
如何看到银行业的中长期趋势
?
本文将重点来阐述这几个问题。
图片来源于:同花顺
根据高盛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大型国有银行的净息差环比持平,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净息差就会就此稳定下来。因为这里面涉及,地方融资成本。比如说:为了进一步降低政府债务的融资成本,当局可能会通过债务展期、收购存量住房的方式,要求银行提供更低收益的政策贷款支持。就比如说上个月的意外降息
10bp
,就可能导致银行业净息差在
24
、
25
、
26
年分别降息
1.6
、
5.4
、
5.4
个基点。如果当局的支持政策不要求银行业提供更多支持的话,那系统性银行的净息差或许会在
25
年下半年稳定在
1.3%
附近,相较于今年二季度下降
~24
个基点。
图片来源于:高盛
另外,银行业资产组合结构的转变,也会对资产端带来压力。由于零售和企业信贷需求的疲软,以及政府信贷需求的强劲,将导致银行资产组合的收益率中枢下移。自
2023
年下半年以来,每月新增社融结构中,政府相关债券占比都在
50%
以上。所以在目前经济活动偏弱的背景下,居民仍倾向于提前还贷、企业仍不愿借钱、政府需要发展满足财政需求,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发酵,推动银行资产端压力升级。
图片来源于:高盛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银行业的负债成本已经降到了历史低位。例如,
3
年期定存利率目前为
1.75%
,而
2
年前为
2.75%
,中间相差
1
个百分点。那么在银行存款、理财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居民正在拉长投资久期换取相对更高的收益率。虽然银行负债成本可能会被裹挟下行,但实际下如果市场预期不能转变,
"
行幅度可能会弱于市场预期。也就是说,目前银行业净息差恶化的趋势仍将持续。但对中国的国有行来说,他们净息差恶化幅度可能会弱于中小银行。这是由于国内贷款合同中的利率重定价机制决定的,存量贷款利率的切换并非实时
(
品牌溢价
)
而且取决于合同要求以及双方协商结果(品牌溢价)
图片来源于:高盛
在净息差仍然承压的背景下,银行
EPS
增长能力较弱,存在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因此,需要关注的重点是,银行的派息意愿会产生怎么样的变化。比如有的银行,可能会使用储备资本来支付更高的股息。像是招商银行在
2023
年就将分红支付率从
32%
提高至
35%
,以在
23
年
EPS
增长
6%
的基础上将
DPS
增加至
9%
。但预计像建设银行这样受益于风险加权资产
(RWA)
密度下降的国有大行,以及像宁波银行和张家港银行这样具有强大风险缓冲的小型银行,都有能力提高股息支付规模,具有潜在上行风险、但是,考虑到净息差压力和宏观风险,以及近期市净率的回升幅度,银行可能并没有太高意愿来支付更高股息、支撑股价。
图片来源于:高盛
本文件由天风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 天风国际证券与期货有限公司(证监会中央编号:BAV573)及天风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证监会中央编号:ASF056)(合称“天风国际集团”)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