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浙江小城市培育的经验,本文认为,推进特大镇改市、培育“五线”城市,应从“正名”、“扩权”、“强基”、“赋能”、“改制”、“控本”6个方面入手。“正名”是要克服特大镇由“镇”向“市”转变的制度“瓶颈”,赋予特大镇一个合适的“身份”。“扩权”就是要扩大特大镇的行政管理权限,赋予其部分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强基”是要巩固特大镇产业基础,完善基础设施硬件和公共服务软件。“赋能”是要赋予特大镇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完善城市功能。“改制”是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控本”是要求在镇改市的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防止行政成本的大幅增加。
第一,实现特大镇由“镇”到“市”的转变,要赋予特大镇部分县级行政管理权限。为特大镇“正名”,实现由“镇”到“市”的改变是当前特大镇改市过程中面临的最敏感、最紧迫的问题。“正名”对小城市吸引人才与招商引资具有重要作用。据测算,特大镇设市后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可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5%~30%。“正名”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县、市关系。要立足于平衡县、市双方利益,探索具备条件的特大镇的设市模式,如将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继续统计在原有县域内,在土地指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由省级政府单列管理。行政管理权限不够是当前特大镇发展面临的重要约束。要下放财权,改革现有财税分成体制,提高特大镇的税收分成比例,为小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下放事权,提高小城市社会管理能力,分批下放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县级权力,给予特大镇对干部任免、调整、考核管理的建议权。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产业兴城,赋予特大镇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完善城市功能,夯买基础设施“硬件”和公共服务“软件”基础。目前中国小城市发展不足、农民在小城市落户意愿不高。能否为外来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决定城镇人口吸纳能力高低的关键,而稳定的就业机会需要拥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发展小城市必须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坚持产城融合。要转变“建设农村、管理农民”的方式,以“建设城市、管理市民”的思路来指导小城市发展。要赋予特大镇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使其逐渐脱离乡镇管理体制。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完善城市服务配套。灵活运用PPP等方式,形成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投资城镇化的格局。要增强小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第三,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避免特大镇在改市过程中大量增加行政管理人员,严格控制行政成本。要建立一套成本低、管理新、效率高的新型管理模式,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横向要推进“大部制”改革,纵向要推进行政管理的扁平化。要将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与设市联动,在权限下放的同时,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避免重复审批。为降低行政成本,特大镇一方面要提高有限人员的素质,实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聘用协管人员,补充体制内公安、交通、消防、安监等领域人员的不足。要建立向社会购买市政服务的机制,组织社会资本承接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府由“财政养人”向“养事不养人”转变,促使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中的角色逐步从服务提供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