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聪明投资者
走近最优秀的投资人,聆听客观表达的理性声音,只做最好的原创财富资讯,洞见独立思想,回归资本常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并购优塾产业链地图  ·  【研讨会】3月14-16日,并购六条重大机遇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聪明投资者

招行资管为投顾贴上四大标签,今年MOM收益7.74%

聪明投资者  · 公众号  · 投资  · 2017-05-25 20:41

正文

新浪财经主办的“2017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今日开幕。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魏青在论坛上表示,招行资管给投资人打了四个标签: 大盘价值、中大盘均衡、中小盘成长、均衡主题, 并根据市场判断等对这四类风格的私募等管理人委托资金。

魏青说话从来都是干货满满,节省时间,先拉要点,有能力、找资金的私募机构对照着看看自己,看看是否符合条件。 (更多内容查看: 招行资管副总魏青:已为200余家上市公司“融智”,MOM管理较有心得

1、 大资管的发展增速在减缓。 2016年末,银行资管规模是29.05万亿,今年一季度末是29.1万亿,同比增速只有18.6%,而2012年至2015年,整个银行资管年复合增速是49%。


2、 银行理财资产端的结构变化: 2013年末的权益类资产占比9%,2016年末到了13%,非标类的资产占比2013年是24%,2016年下降到只有15%。

3、 银行 资管的三种投资形式:

一,结构化产品,银行参与优先级的投资,拿固定收益。

二,设置安全垫分级的投资,会有以出资额为限的优先顺序。

三,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较高风险的资产。

4、 从4家国有银行和8家主要股份制银行来看, 规模超2万亿的3家,在1.4-1.6万亿的有8家,目前招商银行的规模是2.2万亿,和工行、建行差不多。

5、 招行资管的MOM(管理人中的管理人基金)实行动态管理,每个月内部召开例会,决定现有的MOM组合结构要不要调,怎么调。

6、 招行资管目前把合作投顾名单分为 核心、卫星、观察,并对管理人贴了四个标签:大盘价值、中大盘均衡、中小盘成长、均衡主题。

7、 比如, 现在决定给大盘价值风格做配置,就在相应的管理人里面去配,核心的全部都会配到,卫星层面配2/3,观察级的也配一点。


8、 招行资管的投顾能力非常强的,今年以来,MOM组合累计收益率是7.74%,同类公募产品前20位的大概在8%。

9、 今年招行资管年想努力开始尝试的事情,想跟产品MOM或者渠道MOM,比如说招行私行或者是财富管理中心一起,针对客户分类别的投资需求,做一些投资管理人的子组合。

10、 去年开始,招行资管召开一年一度的MOM管理年会,公布当年MOM管理业绩情况,给每个管理人发一个业绩报告,和评奖,让管理人有合作的忧患意识。

以下为魏青发言纪要:

今天内容是想分三个方面:

第一, 银行资管的发展;第二,招商银行资管业务的现状;第三,MOM管理的实践。

首先,来看一下整个资管行业大的数据。

2016年12月末,大资管总体规模116万亿,其中银行资管是29万亿,是几类资管机构里面最大的。

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2016年增速超过45%。其实我们也看到,2017年可能在严监管和成本约束的影响下,基金子公司、资管的通道类业务的增速会明显放缓。

对于银行资管来说,实际也呈现一个增速放缓的势头。 2016年末的时候是29.05万亿,今年一季度结束这个数字只有29.1万亿,同比增速只有18.6%,而2012年至2015年,整个银行资管年复合增速是49%, 也能感受到大资管的发展增速在减缓。


我们看一下资产端投资的结构。2016年银行理财资产端的结构变化: 2013年末的权益类资产占比9%,2016年末到了13%,非标类的资产占比2013年是24%,2016年下降到只有15%, 这也代表了大类资产配置结构上的变化。

正因为目前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提高,银行资管开始践行大类资产配置的理念,我们大体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 传统资源的下降。这里讲的传统资源更多是过去信贷类的,这类资产不容易找,非标投资比例也受到限制,不允许我们做太多的配置。

第二, 这几年,权益的新兴类资产体量在上升。这也跟宏观经济的发展有关系,直接融资特别是权益资本市场的需求机会会越来越多,这类资产体量在逐渐上升。

第三, 居民资产配置需求的变化。过去我们居民的资产在理财需求上,利率的要求只是高过存款利率,现在实际上居民的风险收益都在提高,也要求我们理财机构在资产的提供上有一个更多元化的机会选择。

第四, 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在快速扩张的基础上,实际也要求我们在资产的类别上更趋多元化。

所以,大类资产配置这两三年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大的方向。它的好处就是:


一,可以满足我们负债端客户的需求;

二,多元化的投资可以降低总体的风险资产的风险;

三,丰富了投资领域,可以满足我们如此快速增长的规模下资产端的投资需求。

在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招商银行的资管规模也出现了非常快速的增长。招商银行这两年也开始打造投研团队,研究大类资产配置。

我们的想法是说,通过对宏观经济、经济周期、国家政策大类资产评估和资产业务的发展规划,做前瞻性的投资决策体系。

这里面,理想化做到长期、中期、策略上的投资决策。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点一点地尝试着在做。

真正要做到大类资产配置,我们首先自己要搞清楚我们大类资产特征是什么样的,而且要搞清楚2万多亿理财的结构、资产端的结构以及各自的期限、风险各方面的特征。

其实做到这一点,就是我把存量数据能够分析的很清楚、很透彻,都是一件需要花工夫的事情。

我们现在也在建自己的系统,在做这方面的履历;同时,我们有专门的宏观策略分析研究人员,我们做大的宏观分析。

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再根据对形势的判断,以及我们目前产品设计上面客户需要的风险情况,我们来决定配置的策略。这是我们现在想做的一个事情。

在投资端,其实我们现在银行的资管投资已经是多元化,跨市场、跨区域的,我想各家银行的资管都一样,所以投资的业务非常广泛,几乎是涵盖了所有的投资领域。所不同的是,我们怎么去投、怎么去参与这些资产的投资。

在这个里面,我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属性,以及我们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决定我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投资于这一类的资产。

在投资形式当中,实际上主要是三种:

第一种,优先级,通过结构化分析的结构,银行参与优先级的投资,拿固定的收益。

第二种,设置安全垫分级的投资。这个里面会有以出资额为限的优先顺序。

第三种,对于我们比较看好的较高风险的资产,我们会采取直投,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

所以实际上两个观点:

第一个,投资领域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投资领域。

第二个,以何种方式去参与这类资产的投资,取决于我们对资产的判断,以及怎么跟我们自身的产品去做结合。

对于自身不熟悉的领域,比如说资本市场,那些我们会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投资,这就是后面要讲的我们的MOM管理。

所以针对多元化的一个投资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在目前阶段,我们更多是推进自主投资和MOM投资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通过内外管理人的有序竞争,提升管理的能力,丰富产品的类型,践行大类资产配置的策略。

对内,我们对招商银行对自己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部分,我们是以自主管理为主的。

在产品端,我们会参照基金的模式去创设净值类产品,这些产品体系会覆盖货币类的、债券类的、股债混合类的、纯股的、养老金等等体系的产品。

目前,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相对比较丰富了,可以给我们的客户提供多种的选择。

外部,我们对于不太擅长的领域,又是我们要投资的这类领域,我们会通过MOM管理的方式来进行,就是要优选我们的投顾,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对这个组合进行足够的管理。

投了这么多资产,肯定要讲到风险,所以我们会打造矩阵式的立体化的风控体系。

横向来看,我们针对不同的资产种类,设定多层次的风控手段,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力量,实现投前、投中、投后全方位的风控管理。

目前,招商银行也有自己的风险管理部,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的实现了风险由点到面的多层次管理。

我们银行的规模到去年底是2.16万亿,从4家国有银行和8家主要的股份制银行的数据基本上可以看到,规模超2万亿的3家,在1.4—1.6万亿的有8家,总体上招商银行目前2.2万亿,和工行、建行差不多。

简单介绍一下国内资管以及招商银行资管目前在做的一些工作,接下来,围绕MOM管理讲讲招商银行这三年来在这方面做的一些实践。

为什么要做MOM管理?前面也介绍了,我们现在银行要做大类资产配置,有些领域是银行不擅长的,所以这部分我们希望通过MOM管理来实现投资。

它的好处,一个是横向的,泛资管行业可以相互的跨界。纵向的,产业链专业分工的一个深化。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

第一,它可以迅速的丰富我们的资产投资类别。

第二,可以避免风险文化的冲突。目前,我想各家机构在风险管理文化上面都会有不同,特别是滋生于银行过去信贷风险管理的土壤出来,在风险收益特征更加大的一些领域,在风险文化上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所以通过这种我们可以避免风险文化的冲突。

第三,解决人力不足和激励欠缺的问题。激励问题也是大问题,我们想做的事情可能在目前的银行体系内的激励是吸收不到优秀人才的,通过MOM管理来实现。

第四,避免营运成本的上升。如果靠自己招人建团队、建系统去做的话,一个是时间跨度很长,第二个成本也跟高,我们基于各方考虑来看MOM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们开展了三年,第一个MOM管理组合是2014年10月份建的,差不多3年以来,我们开展MOM管理总结的几个好处:

第一,实现对不具备投资能力的资产的最优配置。

第二,指导促进自主投资能力的培养,实现与管理人教学相长的长效机制。我们自己的队伍,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成长的也很快,这个特点非常明显。

第三,成为市场信息与观点汇聚的平台,快速捕捉投资机会。因为我们会定期、不定期的跟我们的管理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家一起来讨论市场的观点,一起来看看目前投资上面临的一些困惑,所以这个平台非常好,大家有信息交流获取的机制。

第四,强化平台的影响力和相信力,为优秀管理人提供更好的平台。

我想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未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方式,要么是自己做,要么就是聚集优秀的管理人帮助你一起做,我们希望能够跟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一起合作,我们也希望市场上优秀的管理人跟我们合作以后,能够同样的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家互相在市场上形成一些优势,这是我们做了这三年的感受。


同样,现在招行本身具备品牌号召力,同时我们还有2.4万亿的AUM保障,这样在产品的销售上有利于我们共同构建MOM组合之后的投资。

MOM的管理,我们归纳为三块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绩效评估;

第二,管理人的沟通;

第三,动态的管理。

当我们选出了管理人、开始投资之后,我们需要做到这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绩效评估。我们现在是希望通过一个机制化的评估机制,能够形成一个优胜劣汰的正向激励,最大限度调动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过程当中,还要不断的与我们的管理人沟通,形成整个MOM组合的投资观点。

同时,动态的管理也很重要,MOM管理是最高的一层,“M”实际上是主动管理,不是说把钱投出去了我们不参与,其实整个过程当中,我们是定期有交流的,我们每天都会看投下去的净值表现。

在动态管理过程中,我们每个月内部会召开一个投资决策的分析月度例会,我们会对市场进行分析,决定我们现有的MOM组合结构要不要调,如果要调怎么调,这些都是在管理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

从我们2014年做MOM管理到去年,其实我们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把我们合作的优秀的管理人集合在一起,做一个MOM。实际上,MOM之前我们也和阳光私募有合作,当时我们如果有产品要发了,需要投的时候就一个一个去投。

到后来,我们发的理财产品很多,每个产品都要配的时候,就发现这样一个一个投非常不便利,效率也不高。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上一层的M。

MOM做起来以后,那是我们的1.0版本,就是把优秀管理人的子账户上面加一个主账户去做了一个组合,好处是便于我们去投资管理。

我们就开始做2.0版本,2.0版本主要是基于投后的业绩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我们对投资管理人的绩效进行评价,这个评价基础上我们还会做分割的分类,实际上做到了分类别。

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3.0版本,是要做主动管理,做到动态调整管理人在组合当中的配置比例,这个过程每个都要我们去回复的,一个是分类别,一个是布全局,一个是建梯度,一个是促流动。

布全局,是做长期配置的安排。

建梯度,我们现在是想把管理人分成三类,对于最优秀的、合作非常好、业绩非常好的作为我们的核心管理人。

在核心问题之外,同样的投资领域还没有进白名单的,我们还要建一个观察名单,通过观察和分析,有好的往核心里面推送,所以建了一个梯度。

建了梯度以后还有促流动。三类管理人其实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会通过动态的观察和考核评估机制,从上到下、从上到上都是互相之间可以流动的,目的就是把最优秀的选出来,但是给还没有跟我们合作的机构一个机会,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找到最优秀的合作管理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