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HR派  ·  员工未主动上班遭辞竟获赔16万? ·  昨天  
51HR派  ·  向上管理,与你的领导相互成就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即将截止】北京广播电视台2024年公开招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小学生的知识,帮你达成1个亿小目标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1-05 19:30

正文


上个月在北京,给领英赤兔的“时代百问”职场盛典做了一场演讲,所以这周的文章,是演讲的文字稿。


强烈推荐大家看,第一确实有用,第二,因为是演讲,所以内容没有平时的文章那么干。


年轻人是最容易被塑造的一个群体,稍加点拨,就能够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从咨询公司辞职创业,做一份帮助年轻人事业的原因。


所以,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句话:


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你需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本文作者孙圈圈,前外资咨询总监,现创业,公众号圈外(id:iquanwai)。聚焦思维/沟通/学习/职场等方面的方法论,“领英洞察”专栏作家。





这位大叔?你们猜他是干嘛的?



他是个程序员,就是他开发了全球第一款商用杀毒软件迈克菲,你们现在应该还在用。


开发了这个杀毒软件后,他拼命上电视,制造恐怖气氛,跟很多公司老板隔空喊话说:“电脑病毒会让你的公司破产!”


然后那些公司老板吓得要死,纷纷花高价找他杀毒,然后他靠这个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是个程序员逆袭、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然而,他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开始花样作死,以至于把自己作成了谋杀案嫌疑人,逃亡国外的时候不得不以贩毒为生,然后被抓了。


但神奇的是,他竟然逃避了牢狱之灾,被引渡回美国,开发了安全通信的app,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科技大佬。


你们觉得,当程序员跟贩毒需要的知识一样吗?


虽然这两件事儿我都没做过,但我相信是不一样的,否则现在全球两千多万程序员,细思极恐啊!


这是个跨界成功的故事,当然它是负面的,程序员童鞋尤其不要模仿。


还有很多正面的跨界取得成功的故事。



比如理查德布兰森,维珍航空的老板,做航空公司之前,他创办的唱片公司已经位居世界第六,而现在整个维珍集团有400家公司,涵盖几十个行业。


除了横向跨界,还有纵向跨时代的。比如,巴菲特跟查理芒格在50年里,将伯克希尔哈撒韦打造成了全球最贵的高价股。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里,基本上每年的回报率都跑赢大盘。


当然,不是中国股市大盘,是标普500。


上面这些人离我们太远,那我们来看职场。


一个人从销售或者技术慢慢升到高管甚至CEO,这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很大的,因为并不仅是等级的上升,还是职责的改变,但为什么有些人就能做到,而有些人做不到呢?


这些跨领域、跨时代、跨职位取得成功的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凭什么他们无所不能呢?


我之前所在的咨询公司,可以接触到很多前沿的人才研究,然后我就有了一些发现。


比利时的三位组织心理学专家在2012年,做了一项针对多家公司的对比组研究,发现在决定一个人未来潜力的所有特质和能力要素中,学习敏锐度最为关键。


另外,励衿领导力和Ken De Muse博士的合作研究,也间接支持这一观点。


所谓学习敏锐度,就是你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大白话就是,举一反三。



这个能力我们都能理解,也知道它很重要,但是,在早些年的研究中,它的重要性并没有凸显出来。


我刚才所说的两个研究,也都是最近几年的发现。


为什么呢?时代变了。


如今我们身处“VUCA”时代,环境多变、不确定、复杂、模糊,跟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甚至信息时代,都有很多不同。



在这个时代,知识呈指数级增长,但未知领域增加得更快,所以用旧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才开始变得非常重要。


那如此重要的能力,我们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我在自己的公众号里,针对读者做了如下调查:


75%的人认为,自己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还需继续提升。



74%的人,每天在工作以外,花超过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但是只有12%的人会进行思维方面的学习,而很多人仍然停留在知道某个知识的阶段。



57%的人关注了20个以上公众号,每天接受的信息量超过1本书。


需要说明一下,因为内容定位的原因,所以我的读者群体,已经属于最重视思考的那少部分人了。


所以,尽管我们知道举一反三的重要性,但由于过去几十年工业化时代学习模式的惯性,我们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知识输入。


而且这个时代未知领域不断增加,还会让我们感到,自己学得越多,未知的就越多,所以就越来越焦虑。


然后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又不断地囤积知识,进入恶性循环,所以才不断刷朋友圈、收藏文章、购买和下载音频、参加各种微课。


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识吗?


面积等于长X宽,体积等于长X宽X高,这个知识我们都知道对吗?


希腊船王尼亚科斯用这个知识赚了上千万美金。



那时候是二战末期,海运需求很旺盛,他就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比苏伊士运河窄4米。为什么造大船?


我们想象一下,造船的成本是跟着表面积来的,因为里面是空的,而收入呢?根据运送量,也就是体积,表面积和体积是数量级差异,所以船越大,利润率越高。


果然,他第一次航行就回本了,成了千万富翁。你看,这个小学生都会的知识,可以帮你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有个统计学悖论叫做友谊悖论,有点违背常识,是说你的朋友通常会比你有更多的朋友。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通常都会向上看,所以你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比你更受欢迎的人。



好,那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知识了,想一下,你会用在哪里呢?用来吹牛、撩妹、装逼、增加谈资?大部分人都是这么做的。


克里斯塔基斯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用这个悖论来探测流行病的爆发趋势。


具体怎么做呢?先随机选择一群人,再随机找来这群人的朋友,组成第二群人,根据悖论,他们会比原先的第一群人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跃,更多地处在社交网络中心,所以更容易或者更早地被感染。


所以通过检测第二类人群,就能更早地检测到流行病的爆发,研究证明,大概可以早两周时间。所以,简单的知识可以用在很多方面,你现在还觉得,自己需要那么多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我希望在演讲结束后,你们能够站起来为我鼓掌,要怎么做呢?



它会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我讲得好不好,让你站起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说高抬贵臀的意愿,还有其他听众的影响。在其他里面,前排VIP观众对你们的影响会更大,你一起来的朋友对你的影响也更大。


所以,如果我想让你们起立鼓掌,我可以事先贿赂前排嘉宾,还可以出售群体票,等等。


这个让你们鼓掌的思路还可以用在哪里呢?


比如我给你们卖一门英语课,我可以免费给某位名人试用,比如给黄晓明,让他成为先起来鼓掌的人。


所以你看,一个知识可以解决无数问题,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知识。


查理芒格说: “80到9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他说自己掌握了大概100种思维模型。


80到90个思维模型是什么概念呢?



你每天去理解1个,3个月就可以理解完。然后,每个思维模式,你花3天的时间去实践它,9个月就可以实践一遍。


也就是说,1年的时间,你可以掌握90个思维模式,接近查理芒格了。


然后,你在自己的余生中,再不断深度运用和受益于这些思维模式。


所以,你的时间如果不是花在记忆一些根本不用的知识上,而是花在完善思维方式上,你就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就足够让你在始终变化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了。


那么,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呢?



1、输出,而不是光输入。


记忆和囤积知识都只是输入,而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是很有限的,只能记住5-9条信息,当你短时间内输入太多信息的时候,大脑的学习系统会随之关闭。


而相反,如果你在学习每个知识的时候,都能去多想想它如何应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时候大脑就会认为这是一条有用知识,然后允许它进入长期记忆,而人的长期记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所以,输入知识之后,一定要找机会输出。


2、问题导向,而不是专业导向。


前段时间微信疯传的芬兰破除分学科教育,后来被证明是个谣言,但是芬兰的确进行了课程改革,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一周时间,各个学校自主安排跨学科学习,试图在学科教育和能力教育中找到平衡。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而不是只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我们总喜欢抱怨说,在公司里面,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只能做非常狭小领域的事情,但有时候,我们是自己把自己锻造成螺丝钉的。


所以,带着问题去学习一切知识,把所有领域打通,才能够将它们用起来。


3、思考答案,而不是光攒经验。


当我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求答案,找经历过这个问题的人去请教,我们美其名曰“向前辈学习”。


实际上,这种学习是一种错觉,好像有了答案,但它阻碍了我们主动思考,让我们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所以,不要用经验不足作为自己懒得思考的借口。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给所有希望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建议,虽然听起来简单,却非常重要。


我一直都觉得,年轻人是最容易被塑造的一个群体,稍加点拨,就能够有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从咨询公司辞职创业,做一份帮助年轻人事业的原因。


所以,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句话: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知识,你需要的是能够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领英洞察”是LinkedIn领英推出的高品质线上专栏,已汇集来自科技、媒体、人力资源、金融、学术、咨询等多个领域的职场领袖人物和行业资深专家数百人。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