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留德华叫兽
六分教育,四分科普,聚焦硕博/留学/海外/科研--德国数学博士,斜杠青年,无人驾驶资深研发工程师,副业自媒体&三个社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西台新闻910  ·  短视频“刷”成2300度近视?这些习惯需要改 ·  昨天  
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  ·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筹备组征集公告 ·  昨天  
Z Finance  ·  速来火山引擎白嫖满血版DeepSeek,邀请 ... ·  3 天前  
Z Finance  ·  速来火山引擎白嫖满血版DeepSeek,邀请 ... ·  3 天前  
一口老井  ·  董小姐的棋局,是妙招还是险棋? ·  3 天前  
一口老井  ·  董小姐的棋局,是妙招还是险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留德华叫兽

北大教授:只剩下学术的生活是危险的

留德华叫兽  · 公众号  ·  · 2023-03-30 06:59

正文

本文系北大吴飞老师多年前的一次讲座,在今日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本文由时任北京大学博士生汪亮整理。

今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会邀请吴飞老师和大家交流做学问。这里摘录一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这次座谈是我这么多年听得最震撼的讲座之一。

【1】做学问的三个必要条件:

1.要能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汪注:就是说学术生活和其他的日常生活什么的有一个均衡搭配,因为一些人单调到只剩下学术生活了,这种人很危险,心中会日益干瘪,精神得不到生活的滋养。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学术生活,不可持续。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不能正常生活,虽然学术很强。但是状态很不稳定,会周期性出问题,可惜啊。所以难怪吴老师要把这个作为第一条。

2.一定要有能深入交流的朋友。 汪注:就是那种能真正切磋起来的朋友,而不是指一般性的学术交流的朋友,也就是同道之人,这点我想吴飞老师是深有感受的,吴飞老师和李猛、周飞舟等都是社会学系出身,这些年一直都保持很密切的深入交流,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对于搞学术的不也一样吗?


我认识一位我们科学思想史界的师兄,他很努力,翻译了很多好的书,但是他有一次伤感对我说,翻译了那么多,都没有人回应,除了自己的同门师弟们,没有书评,悄无声息的。学术是一个公共事业,没有切磋砥砺很难以建立一个学术王国!


3.一定要有自己的问题。 问题本身是没有学科界限的。他谈到九十年代他们那个读书会,大家一起读福柯,有来自各个院系的,文史哲社会学等。但是现在似乎这样的高水平的读书会( 又有比较广泛的院系来源 )少了些。吴飞老师特别强调不能变成一个专业写论文的机器。

他接着说怎么才有问题呢?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困惑!那种问题是你和世界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提出的问题,是你在和世界相遇之中,那种灵魂和世界相碰撞的火花。


一个优秀学者,从30、40、50,会发生一系列的转型,这个转型是痛苦的,也是必要的。 他举例说自己在做自杀研究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后面要研究是什么了。此外,他目前对于自己未来十年要研究什么也是很清楚的。至于十年之后要研究的对象,十年之后再说。

【2】读博士一方面应该是学者的培训,另外还是教师的培训。 在美国,对于助教的陪训很多,上课还有录像存档。

【3】有本科生问自己不知道自己以后是否要去做学术,那么本科阶段该怎么学习。吴老师回答 虽然本科生中大部分以后不会去做学术,但是一定要学习得像要以后做学术的样子。

【4】学会读书。第一是要扩张知识面,不用有特别的目的。第二是要能深入读一本书,要把要点抓住,如果抓不住的话,就用最笨的方法,就是高中语文课学习的归纳段落大意。第三是要围绕一个问题来研究。

【5】提高外语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是翻译一本书,不是翻译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太短了。语言主要是靠用的,英语一定不能放松。

【6】怎么才能保持激情呢?做学术也是需要激情的。 这种激情和工作、职业无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能理解生活的细节,能把握其意义。此外,还需要学会用读到的东西来指导生活,但又不是书生式的指导生活。对于周围浑浑噩噩的生活,要能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又需要明白其原因。既不同意都又能接受。


【7】中哲和西哲要同时并行研究。并重,保持各自的独立的传统。( 汪注:就像说中、西医和中西医三条路要同时推进一样的。

【8】西方有很多细节我们是不了解的。关于这点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他说在哈佛上艺术史的课程,因为那边有很多实物。因此很多细节能听进去,虽然艺术史这样课程在国内也能学习,但是在国外还是很不一样的。


此外,谈到修课,他说他在哈佛的时候,很多时候瞒着老师去上一些课程,因为如果不瞒着的话,老师一定会认为他是不务正业。他说中国学生特别聪明,一般一门课,中国学生刚开始很吃力,在后面,但是因为努力,所以中国学生一般从课程中段就开始赶超,到最后很优秀。


他说老师布置每周的阅读量,因为中国学生总觉得自己读不完,所以很早就开始读,而美国学生认为问题不大,所以到了上课之前一两天才开始看( 这个和国内很像啊 ),所以渐渐中国学生就超过了美国学生。

另外一个例子是:吴飞老师讲到自己去美国乡下的经历。吴老师的一个什么同学不知道怎么搞到美国乡下的一块地,因此暑假邀请吴飞老师下去玩。那次经历对他很震撼,原来美国还有很生活方式是我们很少接触的。我们对美国的理解太平面化了。

【9】对于西方我们有太多的细节不了解,对于中国古代我们有更多不了解的。此外,理解西方一定要借助西方的成果,我们对于西方有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了。

【10】 做学问要学会排除浅层次的干扰,其实哲学家关心的问题差不多。

【11】西方很多东西有很深的古代根源。

【12】对于西方的一些结果我们很多能接受,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则发现前提我们不能接受。我们研究古代和挖掘古代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对目前有一个更好的解释。使之和目前发生作用,而使得我们现在的历史能向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

文来源 科研大匠;本 文转载仅出于传播信息 的需要,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公众号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点评


我非常认同文中观点
不仅是博士生
任何领域、任何职业、任何年龄
每个人都 要学会好好生活
起码要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
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我们的生活可以看成一个木桶
里面盛满了对他人的爱
盛满了丰富的精神
盛满了我们的能量
如果只会做科研
或是说只发展某一个方面
就像一个只有一块长板的木桶
里面其实空空如也

这样的人是没有内在的滋养的
他们只能通过外在的反馈定位自己
只能从外向内找到自己的意义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像是膝跳反射一样
通过外界刺激完成自己的行为
因为他们的内在没有力量控制自己的
就比如那些低素质的高学历者

我之前的推文也说过
好好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是一种需要修炼的能力
其中的智慧更是需要钻研
就像制作一个
用长短均衡的木板 拼接城的木桶一样
只有各方面的skill都均衡了
才能盛下美好的生活

虽然博士期间学术不精
但因为有了“队友”
读博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博士毕业后入职德国大厂后
更是每年陪伴家人至少长途旅行5次
也一直在践行 方位综合发展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信条

希望我斜杠青年的生活经历
能够引起你的共鸣

硕博、科研交流群


关注公众号



· The  End ·

往期推荐 Recommended readings

招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