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群这两天刷屏聊得都是在热播的《北京女子图鉴》。
同学们大多留在北京,各种感慨按下不表,还有师妹在群里@我说:瑟斯师哥,你怎么看这剧?
我说:冲会员看。
很多人在吐槽这剧烂,跟原版差距太大,尤其是三观不正。
那些被拎出来集火的话题,比如为了一个LV的入门包Neverfull就嫌贫爱富啦,比如把相亲都当成资源积累啊,比如职场爱情都不断见异思迁啊等等,都被诟病为价值观扭曲。
甚至有人说,这哪是北京女子图鉴,分明就是心机婊养成史。
真觉得未必。
倒不是想替这剧洗白,说实话确实作品质量确实一般,比起东京系列,人物的深度、台词的淬炼和节奏等等都差了不少。
但反而是这些情节我一点也不觉得就是纯粹的拜金主义。
我们经常把功利和实际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使用,却很少考虑过它们的边界。
成年人的世界,永远都是结果导向,
不在这个前提上讨论问题,那都是吃瓜群众闲的蛋疼。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资源最优质的城市之一,最大的激励机制就是竞争。
表面的潜藏的、浮躁的踏实的、宏大的微观的,从通州小区门口卖鸡蛋饼的到三环以里SOHO办公楼上的上市公司老板,所有人,都无时无刻不在竞争。
有竞争就永远有输赢,有输赢就永远有人会承受失败的后果。
剧里提到过的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其实哪里都不公平,只不过大城市从广义上来说更看重努力,小城市受人际社会关系影响更大,这本来就是现实。
哪里是这剧太现实是
现实戳痛了很多不愿被揭穿的生活表象而已。
我在女主因为男朋友不送她包分手的桥段时无聊把弹幕打开分析,十条吐槽女主拜金的,有五条是买不起这包的姑娘,还有四条是不愿意给自己姑娘买这包的男人。
等剧情里她因为富二代男朋友不愿娶她而分手时,弹幕又是一片大快人心,这回十条全是嫁不了富二代的姑娘兴奋地跳出来嘲讽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何必呢?
谁不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谁会因为男朋友给自己买了贵重的礼物而真的不开心,谁会不在内心默默对比几个追求者的经济条件,又有谁从来没在职场上玩过心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是那句话,
过了三十岁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别把做不到的说成是不想做的。
好了,言归正传,其实戚薇饰演的陈可,整个情感线索从离开家乡,从来没有如她的台词所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过。
这句话我现在极其不感冒,可以称得上是骗自己的所有话里最假惺惺的一句了。
因为
从来没有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么是羞于对自己承认,要么就是要当下不想以后。
她面临的问题始终只有一个:是嫁给北京,还是嫁给爱情。
两个选择看起来泾渭分明,其实在现实里难免暧昧不清。
北京的魔力让她不由自主地靠近,可真的想留下来就得有取舍。
心仪的对象如果有爱又有北京户口还有钱当然最好,可哪有那么简单。
在北京和爱情之间的抉择,最终显然前者会胜出,甚至到了后来,后者成为了前者的工具和注脚。
如果嫁个合适的人能让她以想要的状态留在北京,那么爱情就显得是件无用的奢侈品了。
我觉得这并不可悲,
可悲的反而是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失去。
要我说,北京这样的城市,最大的价值并不只是繁华的万花筒,而是它的包容多元。
它是身在其中的所有人欲望投射的浓缩,也允许所有人尽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当年我去北京的时候,有人说这叫逃离家乡的围城。
等我回到家乡,又出了个说法叫逃离北上广。
多逗,
这个时代,无论怎么选择,你都可能被认为是个逃兵。
既然每种生活都是逃避,那么就无所谓了。
反倒是值得想想,你干嘛要别人来定义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