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看干货书籍的好好处是随时更新我们现有的方法论瓶颈。
一个人身份、职业、环境的转换,都需要加入新的东西以此帮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而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2个新的可能性——复盘、拆书。
彭小六老师是近年来能不间断产出干货的作者。这本书也涵盖了包括“时间管理”、“如何自律”、“职场技能”、“学习方法”、“个人品牌”...的系统性方法。如果你是一个不知道从哪个方向的干货寻求改变的人,这本书当然能成为你的第一本系统干货书单。
我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花了两小时看完全书,挑选出自己不足的地方做了笔记,继续精进!
很多人都打着“爱书之人”的名义叫板:阅读如此美好,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心。有目的去读书都是功利的。
事实上,“功效主义”也会被他们全盘否定。
虽然不可否认,书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有着我不敢妄自攀比的文化底蕴,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成就了自己。于是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深处文化高位的读书分享,总能开开眼界,尤其是72个学者的书单,都能对我的新书单有所启迪。
在他们对读书的界定中,我不禁为自己汗颜。不过我也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你我每一个普通人的书架上,都有各自的神明。
与其说是文艺青年的修养,不如说是有志青年必备思想手册。书里方方面面的描述正是如今青年所缺失:最为基础的涵养。比如文艺与人生的关系、诗歌绘画戏剧欣赏.....
“文艺”一词已经从潮流的舞台上隐退,取而代之的是“鸡血”“励志”。它们都是各个时代下大众追逐的精神食粮。至于判断这食粮有毒没毒,就看个人怎么去解读利用。
品味到细枝末节的趣味固然需要精心去读,但开启此书时正是我兴趣低迷,许多冗长的篇幅都只是粗枝大叶浏览一遍。
正如书中所说“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如果你这个假期不太忙,不妨慢慢读这本书。
如果你喜欢《海街日记》《步履不停》..这几部电影,就一定要读读这本期刊。
16年我读过导演的自传《有如走路的速度》,对导演的内在外在价值观都已有一定的认知。
导演的作品是通过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造成普遍性的读者感受。这也正是导演的电影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让观影者自己解读。
而这本期刊是以导演为主题,以及与他相关人物的采访。而正是从一篇篇有料有趣的采访中,我得知了是枝裕和导演为什么会走上电影路?是谁支撑了他的梦想?他的领路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