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到了公众号上,不当之处请多包涵。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纬创投  ·  为了保护好AI搭子,打工人演技大爆发 ... ·  昨天  
创伙伴  ·  第二款免费红包封面:蛇年大吉! ·  昨天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2 天前  
三门峡政务  ·  我市全面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  2 天前  
创伙伴  ·  第一款免费红包封面:蛇年行大运! ·  3 天前  
创伙伴  ·  OpenAI坐不住,说明中国大模型路走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蝈蝈创新随笔

现代的创新思维

蝈蝈创新随笔  · 公众号  ·  · 2024-10-06 19:39

正文

小李是我多年前的宝钢老同事,是俄罗斯副博士。宝钢知联会曾经建立过一个 TRIZ(技术创新理论)兴趣小组,小李是组长。他从宝钢离职后,长期从事TRIZ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久前,我俩凑巧都在清华讲课,约好回上海深入交流一下。今天上午聊了接近两个小时,有了不少的共识。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谈到对数字化创新的一点认知:创新的难点往往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如何定义一个问题。而定义一个问题,首先是明确问题的 “边界”、明确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解决问题。

所谓 “问题的边界”,就是那些不允许改变的约束。比如,工厂技术人员要开发一款产品,往往以企业现有的设备条件为前提。也就是说,用现有的设备就能把产品制造出来,不需要购买新的设备、建立新的流水线。在这里,“设备”就是产品研发的边界。过去的宝钢不能生产航母用的宽厚板,原因是没有宽厚板轧机。在不同的场景下,“边界”是不一样的。比如,要建一个工厂时,先要确定工厂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并按照产品的要求去购买设备、设计流水线。这时,“设备”就不是产品研发的边界。

李博士说,他们辅导别人做事的时候,经常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边界是什么”。我们发现:人的层级和站位不一样,问题的边界不一样。他们曾经帮助工人解决一些问题。但解决问题之后,高层并不看重。因为领导的边界比工人大。工人只考虑本岗位的事情,领导往往认为在前后工序稍微做点事情,就没有必要这么大动干戈了。

我在讲课时遇到过一位大企业的董事长,他在听课过程中突发灵感,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是:如何让吊钩自动挂钩。董事长的办法是:不用挂钩这种机械结构了。有位企业的高管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提到:为什么现场的工人想不到这个办法?现在看来,就是工人和董事长思考问题的边界不一样:工人的边界是挂钩不能变;而董事长的边界是解决问题就行,不必要用挂钩。在我当顾问的一家企业里,也发现领导的眼光要比员工要广阔得多,能提出很多员工想不到的办法和问题。同样的道理:马斯克为什么善于创新?因为他脑子中的边界少。

我讲创新课时,一般会提到 “人择难题”:创新都是做前人没有做成的事情。前人都很优秀,前人没有做成往往意味着问题很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别人交给你一个困难的问题时,他可能想了很多年。在他认定的边界内,问题很可能就是无解的。换句话说,你也没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通过拓展边界的方法,重新定义一个问题,可能就有解了。这就是我说的变通。在创新过程中,变通是一种常态。理由已经讲过多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个逻辑不仅适合传统的创新,更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本质的难点不是原理的提出,而是“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这两条边界。而所谓技术可行,就是“在多变的环境下,安全、稳定、长期可靠地运行”;所谓经济可行,就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创造出足够多的价值。所谓的拓展视野,就是在这些方面动脑子。比如,在构建系统的时候,就要想到各种可能的干扰和异常,制定相关的预案。再如, 价值的估算要有长远眼光: 从人工成本上看, 机器代人不一定有足够的价值; 但是,如果考虑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