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梨涡小篆本尊
梨涡小篆,文艺老女孩,变异双鱼座,麻辣傻白甜。曾任报纸编辑,企划文案,现为中学教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个人作品散见于《社会早刊》、《南阳晚报》、《汕尾日报》、《百姓视点》、《佛山文艺》、《时代教育·教育家》、《掬红一叶》等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liwoxiaozhuan-castle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梨涡小篆本尊

简单明了谈“一战”:德国不作死就不遭群殴

梨涡小篆本尊  · 简书  ·  · 2018-04-11 14: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有人类的地方就容易发生冲突。有冲突就容易出现打群架。

打群架最初是通过木棍或者石刀、石斧来角斗,后来演变成动刀动剑的战争。

纵观人类的历史,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比如20世纪初的时候,世界变得非常不安。 英国、法国、俄罗斯与德国、日本、美国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一场世界大战为此爆发。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逐渐波及全世界。这些国家互相结盟,抱团较量。它们从陆地打到空中,再打到海洋。战争打了四年零三个月。大炮喷吐着火舌,坦克碾压着生命。子弹满天飞,尸体到处是。地球仿佛被死神施加了诅咒。血腥、恐怖、凄惨构成了惨不忍睹的末日画卷。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空前劫难,有38个国家、15亿人民卷入了进去。鲜血染红了大地,死去的人多到无法计算。

可是这几个国家为什么打得恁厉害?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其实真没啥。 无非是这些国家为了抢夺河流、山林、矿产、土地等天然财富,一言不合两言不睦才开了撕!

首先,德国是主要惹事方。

德国原本是一个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联邦制国家。自“铁血首相”俾斯曼上台,他努力推进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通过与丹麦的战争、与奥地利的战争和与法国的战争,南北德意志联邦合并,在欧洲建立起了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的兴起意味着法国的衰落。 法国在普法战争里遭受了惨重的失败,付出了巨额的赔款,不仅损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地区,也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权,从此与德国的仇恨不共戴天。同处于欧洲的英国也想消灭德国这个竞争者,法国想收回沦陷的国土,于是英法站成一队,共同对付新崛起的德国。德国察觉到了它们的野心,因此采取结盟的方法来防止报复。

德国的首相俾斯曼非常聪明,他在帝国成立初期尽量避免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一门心思培养国力,没有与当时的欧洲列国一样大量掠夺海外殖民地。 俾斯曼发现奥匈帝国是当时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国,决定与它和俄国一同联手对抗法国。1873年,德国与俄国签订了军事协约,协约要求德俄任何一国被欧洲别的国家攻打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协同作战。同年6月,俄国与奥匈帝国两国的皇帝又签订了《兴勃隆协定》,成为互相支持的盟友。后来德国也加入这一协定。 这就是第一次三皇同盟。

结盟之后的德、奥、俄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分歧。因为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产生了矛盾。

巴尔干半岛位于奥斯曼土耳其境内,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航线,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巴尔干半岛还有着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天然资源,像一块大肥肉吸引着周围一大群的狮子与鬣狗。 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欧洲各国都想瓜分巴尔干。 俄国在1877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开战,得到了巴尔干的部分地区。可是奥匈帝国早就将巴尔干的西北部纳入自己统治范围之内。在1878年召开的柏林会议里,德国没有支持俄国,使俄国向巴尔干扩张的美梦破灭,损失了一些利益。奥匈帝国却得到了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的管理权。因为这件事,俄国与奥匈帝国的国际关系迅速变差,俄国也对德国非常失望。德国只好团结住奥匈帝国,再把“友谊之花”投向与法国不和睦的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

俄国知道德奥结盟之后,非常愤怒。当时的俄国沙皇是尼古拉二世,对内实行君主统治,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欧洲的事务处处有沙皇俄国的插手。俄国被人们称为“欧洲宪兵”。由于俄国有着600万的部队,打起仗来好像无数的“压路机”滚滚开去,势如破竹得罪不起。俾斯曼害怕俄国与法国结盟之后打德国,在1881年6月18日与俄奥两国又签订了三国协定。 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俾斯曼策划的第一次三皇同盟主要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第二次是想维持德国与俄国的关系。 为了加强保险,他又跟俄国在1887年签订了《再保险条约》,保证如果奥匈遭到俄国进攻,德国就予以援助;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就保持中立。以此来维护三国的和平局面。可是德国的皇帝威廉二世继位之后,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罢免了年事已高的俾斯曼,开始奉行反俄联英的外交政策,也取消了《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长期致力维系的德俄关系走向恶化。法国又努力拉拢俄国,给俄国支援了不少钱。 终于在1994年,法俄结成同盟,英国随后加入。英、法、俄结成了“协约国”。而德国与奥匈帝国、意大利是“同盟国”。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只要一方有任何风吹草动,马上就会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

有人认为,如果俾斯曼继续执政,德国与俄国的关系恐怕不会破裂。其实德国与俄国一直是面和心不和。俄国始终没有答应和德国一同去对付法国的条件,最多表示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也比较反对德国主动去攻打法国。德国也趁罗马尼亚与奥匈帝国在1883年的维也纳结盟,一同反对俄国对巴尔干的扩张的时期,声明也加入这个带有反俄性质的团队里。于是又形成一个三国同盟,与前边提到的“三皇同盟”共同存在。

这种时好时坏、时紧时松、变幻不定的外交关系,充分证明了在国际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其次:德国出了个NO ZUO NO DIE的奇葩皇帝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与挪威隔海相望。海岸线只有1300公里。德国的海军力量比较弱,主要任务只是用来国内防御,活动区域主要在北欧地区。导致德国的海军舰队基本就在家门口处打转转。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继位后,有一次接受英国的邀请去欣赏英国的皇家海军的阅舰式,内心受了巨大的刺激。

英国自工业革命完成后,经济迅速发展,不断进行对外扩张,强占别的国家领土作为殖民地,掠夺财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英国是一个岛国,本土只有24万平方公里。英国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群的装备先进,气势赫赫,让威廉二世自愧不如。他回国之后,大张旗鼓地发展海军,争取超过英国。英国从来不允许任何国家抢走它的海上霸主的地位。谁要进行海军力量的扩充,英国都认为是对自己的挑战。英国与德国的关系因为这件事变得紧张。 没想到,德国不但要提高本国的海军军备,增强海军们的远洋作战能力,还想进行海外扩张,与英国争地盘。这更加引发了英国的震惊与不安。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英国本来不愿意与德国为敌。他们狂妄地宣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把侵略魔爪伸到了世界各地,凡是能霸占的土地都霸占,殖民地遍布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非洲、西印度群岛……让侵略的土地面积超过本国领土一百多倍。但是统一后的德国仅仅用了20年,就一跃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发明了发电机,改进了炼钢法,发明了内燃机、制造了汽车……德国成为了工业强国,准备寻找海外殖民地,尤其垂涎英国等国家手中的广阔殖民地。德国开始与英国争雄。

英国一度想吞并南非,那里有大富的钻石黄金,无数的黑人劳力。德国也想要这个地区,一边向南非输入商品,一边用金钱和军火支持当地的布尔人(荷兰人)对抗英国。在1896年1月2日,有两千多名布尔军人伏击了前来侵略的英军,打死了一百多人,气坏了英国政府。英国调动了45万部队全部上阵去攻打布尔人建立的国家。虽然获得了胜利,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伤亡很多,欺凌弱小口碑不好,经济损失巨大,还被国际社会骂成“强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趁机拿着英国侵略南非的事大做文章,拉拢法国和俄国,试图结盟一起来逼迫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瓜分问题上做出让步。 英国急忙把太平洋上的两个岛屿让给德国,又给了美国在中美洲开凿使用运河的方便,再跟日本签订同盟协定,好来拉拢德美日,抗衡法国与俄国。法俄当时已经结盟。英国又与法国是宿敌,几百年来经常打仗。英国因为布尔战争,付出了高额的经济损失。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在海上称王称霸。但是英国与德国结下了梁子。 英德矛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主要矛盾。 英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得失,与法国、俄国结成了同盟,签订《三国协约》。欧洲从此进入各自为营、扩军备战的时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