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说它是香港电影于上世纪90年代衰落后,亚洲商业类型片的旗手并不为过。
有人会把韩国电影的成功归结于它坚定执行电影配额制,那么韩国的电影配额制度有什么特点呢?
《暗杀》
韩国实行电影配额制没有法国那么久,这个国家长期处于殖民地的状态,拥有独立的电影工业的历史并不长。就在韩国民族电影工业萌芽之初,该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需要实行配额制,限制外国电影,保护弱小的本土电影产业。
韩国电影最早施行配额制是在1966年,政府要求每家电影院一年必须放映至少六部韩国电影,以及拨出90天只放映韩国电影。这个标准时而变宽,像1970年国产保护档期缩减为30天,时而又变严,1973年突然变成121天,后来更升级为165天。
有的人认为,不管怎么规定,早期的银幕时间配额制度执行得并不严格,真正严厉执行其实是在1993年之后,而这正好和世纪末韩国电影崛起的时间点吻合,于是有很多人将韩国电影的崛起归功于配额制度的实施,这其实是存在争议的。
《太白山脉》
上篇专栏还提到,配额制度一般有进口数量配额和银幕时间配额两种方式。对宣扬自由贸易的美国来说,两种配额方式当然都是贸易壁垒,但进口配额较为刚性,它根本不让你的电影进去,中国现阶段实行的即为这种配额方式;银幕配额较为柔性,可以允许进口,只是在放映规模和时间上加以限制。
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韩国当局主要依赖的是前一种进口配额方式,随着1986年韩美电影协议签署,韩方不得不停止这种做法,之后好莱坞公司可以在韩国直接发行电影了,韩国电影只能以银幕时间配额的方式来保护了。
进口配额废除后,美国电影大肆涌入韩国市场,以至于在1993年,韩国本土电影只能占到市场上16%的份额,这是有史以来的最低点。于是政府决定更加严格地执行银幕时间配额,几年后,本土电影开始占到市场的60%以上。
《花瓣》
2006年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影坛的大事,韩国政府要将1986年以来实施的146天本土保护配额削减一半,许多著名影人发起「光头运动」以示抗议。这并不是韩国第一次打算削减配额制。早在1998年,金大中和克林顿就曾议定此事,不料遭到韩国文化界和国民的强烈反对,才不得不放弃。
但美国政府在好莱坞的游说下,频频向韩国政府施加压力,韩国政府也日渐觉得,不能因为电影产业这件「小事」,妨碍韩美之间贸易关系发展的「大事」,再加上原本力挺配额制的导演兼文化部长李沧东改变立场,最终缩减配额得以通过。
后来的事情并不像「光头运动」倡导者所料的那么悲观,2006年后完全没有出现韩国电影一蹶不振,好莱坞电影称雄银幕的情况。韩国本土影片仍然在该国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可见无论是否实行配额制,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自身提高制作实力。
往期精彩内容
香港电影该治治幼稚病了,难道永远逃避现实,活在过去?
香港的粤语片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我说这是去年香港最牛逼的一部电影,现在你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