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个小鲜肉:腾讯博物官,它马上满一岁了。
按说这个年纪,应该皮光肉滑,涉世未深。但它懂的东西真多。
特别是那些老东西——
“瓶瓶罐罐,破铜烂铁,残章断简”,在博物官眼里,都藏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能被它讲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来。
它是一个小程序。
打开“博物官”
小程序
,遇到不懂的名画用它拍照识别就可知道画作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小程序里,你可以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
比如这把青铜剑:
它的主人叫“鼫与”。
不认识他名字的第一个字?没关系。他还有一个名字,你可能也认不全——者旨於睗。
鼫(shí)与有个很著名的爹,叫勾践。战国时期,他爹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称霸中原。
王位后来传给了鼫与。在位期间,他让技艺高超的工匠锻造了这批青铜宝剑,用自己另一个名字命名——者旨於睗(据考证,读音为“诸稽与夷”)剑。
这把铜剑现存于
浙江省博物馆
,因为青铜中的铜锡配比堪称完美,极少杂质,被后世认为是古代冷兵器中的珍宝。
再给大家讲一个“剑”的故事:
这是一把秦剑。它和前面这把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者旨於睗剑最大的不同,就是比后者长太多。它的剑身长近一米。
《史记·刺客列传》有这么一段: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这讲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荆轲佯装献地图给秦始皇,暗里藏一把匕首,伺机行刺。秦始皇慌乱之中拔剑自卫,但因为秦剑剑身过长,在剑鞘里插得太紧,他一开始没拔出来。
给古人拔剑造成一定困扰的这把秦剑,出土自秦始皇陵兵马俑,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还有这块砖:
它叫“九九乘法口诀”刻文陶砖,在深圳南头被发掘出土,现藏于深圳博物馆。据考证,这块砖是东汉时期的文物,距今1700多年了。
这块砖上面用汉隶字体竖刻着两行文字版的“九九乘法口诀”:
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
脑海里浮现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深圳小朋友,手捧一块砖,认真背诵乘法口诀的画面。
相比之下,现在的小朋友就幸福多了:
这些
沉默的文物
,在博物官眼里
,都是带着温度的记忆
。
它们是流动的时间中暂停的那一部分。
此刻的人们,在对视中展开穿越古今的想象。又会在想象中,完成一次时空相隔的对话。
故事还没讲完。
今天,博物官邀请了
十一家省市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