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锦缎
为上市公司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关于印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管理工作指 ... ·  12 小时前  
锦缎  ·  2025年的快时尚,快不起来了 ·  2 天前  
IPRdaily  ·  Pantech货币化进程再遇挫折 ·  5 天前  
知产库  ·  DeepSeek商标提前1天被抢先申请,抢注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锦缎

背靠吉利和长城两棵大树,泰鸿万立过得还是很难

锦缎  · 公众号  · 知识产权  · 2024-11-18 07:48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泰鸿万立的上市进展、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展望。公司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拟募集至少1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募投项目。虽然背靠吉利和长城,但泰鸿万立长期面临财务压力,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较低。同时,公司扩张迅猛,债务压力巨大,不得不通过借款和票据结算来缓解压力。顺利上市将降低偿债压力,但业绩天花板也明显,未来增长需关注IPO定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泰鸿万立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拟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募投项目。

泰鸿万立即将上市,这将为公司筹集更多资金,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财务压力。

关键观点2: 泰鸿万立长期面临财务压力,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较低。

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吉利和长城等大厂,依赖程度较高,这也导致公司在业务合作中话语权较低。

关键观点3: 泰鸿万立扩张迅猛,债务压力巨大。

为了跟上大厂的产能需求,公司需要不断扩张产能,这导致了巨大的债务压力。

关键观点4: 顺利上市将降低泰鸿万立的偿债压力,但未来增长需关注IPO定价。

公司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将有效缓解债务压力。然而,公司的业绩天花板明显,未来增长将受到IPO定价的影响。


正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进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4 11 7 日,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泰鸿万立, 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距离敲锣又近了一步。
根据上会稿,公司拟募集至少 11.5 亿元( 按募投项目总需求金额计 ),其中 3.14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的确,虽然背靠吉利和长城两棵大树,但泰鸿万立长期以来财务压力依然巨大。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门生意,真的很苦。


01
背靠吉利、长城,话语权很低


泰鸿万立以“结构件”起家, 2009 年开始给吉利供货,随后产品线拓展至“功能件”,客户群体也增加了长城、上汽、特斯拉等等。

说起来,泰鸿万立可以说是“因吉利而生”。
公司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吉利,在 2009 年供货给吉利后,吉利旗下的采购公司在次年还入股占了 9.5% 的股权( 后来泰鸿万立逐渐搭上其他甲方,吉利系在 2014 年也将股权转让出去了 )。
搭上吉利的基础,是实控人应正才在 1997 年就成立的泰发机电,其业务中就有摩托车和电动车零部件。

给主机厂做零部件供应,是件辛苦的差事,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基础工业品,基本上是甲方赏饭吃的行当,供应商们基本都深度绑定大厂,行业普遍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很低。

泰鸿万立也不例外,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占其营收比重为 97.01% 95.37% 94.36 89.02%
其中,吉利和长城是两大核心客户,公司为吉利旗下 4 个品牌共 16 款车型供货,给长城旗下 5 个品牌共 12 款车型提供配件,两家贡献了公司超 6 成的营收。

“大客户依赖症”的一个“通病”是欠款问题 2021 年至 2023 年,泰鸿万立应收款项分别为 4.55 亿元、 5.31 亿元和 4.98 亿元,占其营收比重在 30% 以上( 吉利和长城两家占超 6 )—— 这意味着,长期而言要做大生意就需要更多的“垫资”,相当考验供应商们的资本实力

02
扩张太猛,债务压力巨大

零部件供应商们作为大厂的配套,通常甲方在哪里落地造车,吃订单的供应商们就得跟着去附近兴建工厂;且由于汽车零部件是高度定制化的,制造商们的产能设计通常以满足既定客户需求为主( 跟着客户的产能做相应配套 )。
这种生态,导致零部件供应商们的成长性高度受限;因为产能天花板是根据客户需求提前设定的;换句话说,业务要扩张,业绩要增长就必须进行扩张( 基本上不存在通过产品迭代、涨价来实现增长 )。

泰鸿万立是个实在的案例。
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0.11 亿元、 14.78 亿元和 15.44 亿元,其中 2022 年录得 46% 的增长,就是产能扩张带来的。
同样显著的是,增量基本是来自于吉利,当年来自吉利系的收入为 6.12 亿元,同比增加 2.94 亿元,占当年总营收增长的 63%

业绩增长是好事,但是代价很沉重,因为必然要进行大量的资本开支来提升产能。

为了提高生产规模,泰鸿万立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泰鸿万立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 4.29 亿元,而同期资本开支合计 7.82 亿元。
由于自身资本积累相对薄弱,日常造血能力跟不上,就只能向银行借款来实现规模扩张,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短期有息负债为 3.44 亿元,长期借款为 1.25 亿元,而账面现金仅有 1.69 亿元

面对银行、整车厂这些金主和甲方,公司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要扩张还是要有钱,只能向供应商们“求助”:
2023 年,公司有息负债减少了 1.19 亿元,而欠供应商的钱大幅增加了 2.1 亿元( YoY+82% );
但是供应商们也担心泰鸿万立的偿债能力,所以新增的欠款中 9 成都是用票据做结算 ——相当于 2023 年供应商们给泰鸿万立减轻债务压力的同时还间接帮助其扩张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都这么缺钱了,实控人比公司还缺钱。
2020 年和 2021 年共分了 6000 万元,相当于两年扣非净利润的 58% ,其中近一半进入了实控人一家的口袋里;
不仅如此,实控人应正才在 2022 年将自身持有的股权中 10% 转让给两位新股东套现 2967 万元(约合每股 3.45 元,对应当年 PE 7 倍)。

03
后话

顺利上市的话,不利加上置换(募投项目已投资金额)至少有 5 亿元现金,将大幅降低泰鸿万立的偿债压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