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泰鸿万立的上市进展、财务状况以及未来展望。公司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拟募集至少1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募投项目。虽然背靠吉利和长城,但泰鸿万立长期面临财务压力,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较低。同时,公司扩张迅猛,债务压力巨大,不得不通过借款和票据结算来缓解压力。顺利上市将降低偿债压力,但业绩天花板也明显,未来增长需关注IPO定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泰鸿万立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拟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募投项目。
泰鸿万立即将上市,这将为公司筹集更多资金,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财务压力。
关键观点2: 泰鸿万立长期面临财务压力,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较低。
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吉利和长城等大厂,依赖程度较高,这也导致公司在业务合作中话语权较低。
关键观点3: 泰鸿万立扩张迅猛,债务压力巨大。
为了跟上大厂的产能需求,公司需要不断扩张产能,这导致了巨大的债务压力。
关键观点4: 顺利上市将降低泰鸿万立的偿债压力,但未来增长需关注IPO定价。
公司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将有效缓解债务压力。然而,公司的业绩天花板明显,未来增长将受到IPO定价的影响。
正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进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4
年
11
月
7
日,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泰鸿万立,
成功通过上交所上市会议,距离敲锣又近了一步。
根据上会稿,公司拟募集至少
11.5
亿元(
按募投项目总需求金额计
),其中
3.14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的确,虽然背靠吉利和长城两棵大树,但泰鸿万立长期以来财务压力依然巨大。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门生意,真的很苦。
泰鸿万立以“结构件”起家,
2009
年开始给吉利供货,随后产品线拓展至“功能件”,客户群体也增加了长城、上汽、特斯拉等等。
公司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吉利,在
2009
年供货给吉利后,吉利旗下的采购公司在次年还入股占了
9.5%
的股权(
后来泰鸿万立逐渐搭上其他甲方,吉利系在
2014
年也将股权转让出去了
)。
搭上吉利的基础,是实控人应正才在
1997
年就成立的泰发机电,其业务中就有摩托车和电动车零部件。
给主机厂做零部件供应,是件辛苦的差事,尤其是低附加值的基础工业品,基本上是甲方赏饭吃的行当,供应商们基本都深度绑定大厂,行业普遍患有“大客户依赖症”,话语权很低。
泰鸿万立也不例外,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占其营收比重为
97.01%
、
95.37%
、
94.36
和
89.02%
;
其中,吉利和长城是两大核心客户,公司为吉利旗下
4
个品牌共
16
款车型供货,给长城旗下
5
个品牌共
12
款车型提供配件,两家贡献了公司超
6
成的营收。
“大客户依赖症”的一个“通病”是欠款问题
:
2021
年至
2023
年,泰鸿万立应收款项分别为
4.55
亿元、
5.31
亿元和
4.98
亿元,占其营收比重在
30%
以上(
吉利和长城两家占超
6
成
)——
这意味着,长期而言要做大生意就需要更多的“垫资”,相当考验供应商们的资本实力
。
零部件供应商们作为大厂的配套,通常甲方在哪里落地造车,吃订单的供应商们就得跟着去附近兴建工厂;且由于汽车零部件是高度定制化的,制造商们的产能设计通常以满足既定客户需求为主(
跟着客户的产能做相应配套
)。
这种生态,导致零部件供应商们的成长性高度受限;因为产能天花板是根据客户需求提前设定的;换句话说,业务要扩张,业绩要增长就必须进行扩张(
基本上不存在通过产品迭代、涨价来实现增长
)。
2021
年至
2023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0.11
亿元、
14.78
亿元和
15.44
亿元,其中
2022
年录得
46%
的增长,就是产能扩张带来的。
同样显著的是,增量基本是来自于吉利,当年来自吉利系的收入为
6.12
亿元,同比增加
2.94
亿元,占当年总营收增长的
63%
。
业绩增长是好事,但是代价很沉重,因为必然要进行大量的资本开支来提升产能。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泰鸿万立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
4.29
亿元,而同期资本开支合计
7.82
亿元。
由于自身资本积累相对薄弱,日常造血能力跟不上,就只能向银行借款来实现规模扩张,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短期有息负债为
3.44
亿元,长期借款为
1.25
亿元,而账面现金仅有
1.69
亿元
。
面对银行、整车厂这些金主和甲方,公司处于弱势地位,但是要扩张还是要有钱,只能向供应商们“求助”:
2023
年,公司有息负债减少了
1.19
亿元,而欠供应商的钱大幅增加了
2.1
亿元(
YoY+82%
);
但是供应商们也担心泰鸿万立的偿债能力,所以新增的欠款中
9
成都是用票据做结算
——相当于
2023
年供应商们给泰鸿万立减轻债务压力的同时还间接帮助其扩张产能。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都这么缺钱了,实控人比公司还缺钱。
2020
年和
2021
年共分了
6000
万元,相当于两年扣非净利润的
58%
,其中近一半进入了实控人一家的口袋里;
不仅如此,实控人应正才在
2022
年将自身持有的股权中
10%
转让给两位新股东套现
2967
万元(约合每股
3.45
元,对应当年
PE
约
7
倍)。
顺利上市的话,不利加上置换(募投项目已投资金额)至少有
5
亿元现金,将大幅降低泰鸿万立的偿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