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loria
来源 | 凯叔育儿(ID:yuerjinhualun)
央视一位女主持曾在一档节目中,聊到她育儿路上的一个失误。
生下女儿后,她请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育儿嫂。
育儿嫂单独和孩子一个房间,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好。
每次主持人想照顾女儿时,育儿嫂总推她回房睡觉:
“你快去休息,这里有我。”
次数多了,主持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担心自己进婴儿房,会影响育儿嫂和女儿。
结果,女儿四个月大时,就拒绝爸爸妈妈的抱了!
她认生父母,却黏着育儿嫂。
主持人觉得不对劲,请教了育儿专家,才恍然大悟:
“不是我做妈妈的心不够,道理其实很简单。
孩子跟谁睡,这个孩子就是谁的。”
“孩子和谁睡就是谁的”
是有科学依据的
育儿专家表示:
照顾人把孩子抱在怀里哄睡,对着孩子哼小曲,鼻子和嘴巴呼出的气息,是会慢慢被孩子熟悉的。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定“拥有这个气味”的人就是我的“妈妈”。
事实上,妈妈并不天生就等于母亲。
语言学家研究证明:
刚出生的婴儿,在语言功能尚未完善的时候,最容易发出“ma”的声音,当孩子被照顾得很舒服时,孩子就会发出他能发出的“ma”来回应。
因为大多数照顾孩子的都是妈妈。
慢慢的,大家就把“妈妈”等同于“母亲”。
但其实,
在婴儿的心里,谁照顾他,谁就是他的“妈妈”。
奥地利生物学家康拉德还专门做过实验:
他将鸭子分为AB两组,A由母鸭孵化,B由人工孵化。
A组的小鸭在新生的第一眼,看到的是鸭妈妈,B组小鸭看到的第一眼,则是康拉德。
结果,当小鸭子遇到危险的时候,B组的小鸭子,并不像A组的小鸭一样选择鸭妈妈,而是躲到康拉德的身后,它们认为康拉德才是“鸭妈妈”。
运用到育儿上,即
在婴儿时期,孩子会对照顾者产生情感依赖,而依赖的主体是主要照看他的那个人。
这也就从科学上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和谁睡,就会成为谁的孩子。
虽然,不少人担心“很多老人身上有老人味,会诱发孩子的传染呼吸系统疾病”。
“老人睡觉需要更多氧气,导致宝宝需要的氧气被抢走。”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梅奥育儿全书》就专门对这些问题做过辟谣。
孩子和老人睡,一样能够健康成长。
只是,相对来说,和老人一起睡的孩子,容易出现一些潜在问题。
另外,
如果孩子由老人带、和老人睡,
父母就更需要在其他时间给够孩子陪伴。
否则,不管老人多么宠爱孩子,孩子的内心也依旧会有缺失。
在“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老公,朋友”中,选择留下一个亲人,你会留谁?
一直到现在,我遇到烦心事,一定要回外婆家,抱着外婆睡一会觉,才会觉得好起来。”
她无法和父母身体接触,就算一起走路,也要间隔1米的距离。
只是难过,父母明明那么爱孩子,却因为某些疏忽给孩子带来心理缺失,也阻断了父母子女之间本该亲密的亲子关系。
她非常享受晚上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孩子饿了,她就直接搂到怀里喝母乳,自己和孩子都觉得很安宁,两个人都睡得很好!
“
这样养大的孩子,心理上是很充足的,抗压能力很强,等孩子大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遇到什么事情了,或者你骂他了,只需要搂搂他,抱抱他就好了。”
女儿生下孩子后,她专门建议:
“我来照顾你,你亲自照顾孩子。”
一开始,女儿还很不理解母亲的做法,但很快,她就理解了母亲的用心。
外人听起来一样的婴儿哭声,她就轻而易举知道孩子的哭代表的是”饿了"还是“拉了”。
孩子的眉头一皱,小脸一红,她就马上知道孩子这是要上厕所了。
孩子和妈妈也就是在这样的日夜照顾中,建立起了心有灵犀的默契,以及稳定的安全感。
父母和子女同睡非常必要,能大大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密。
但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同房不同床,即保证父母在孩子身边,又保证孩子能养成独立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