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治水专家郭守敬
文字:朝乾
校稿:朝乾 / 编辑:蛾
本期内容
由
地球知识局
与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联合制作
今天,北京遭遇了强降水,有关部门发布
暴雨黄色预警
,许多路段遭遇了内涝。700多年前的北京,面临更加复杂严重的水患。今天的永定河,在当时因经常泛滥改道,得名“无定河”。
然而,一位来自河北的科学家
有效缓解了永定河的水患
,也彻底改变了北京及周边的水系。他就是郭守敬。
北京的很多地名,和郭守敬主持的水利工程有关,比如“
积水潭
”。地铁2号线有积水潭站,还有一座积水潭医院。今天的北京,虽然没有一片叫做积水潭的水域,但二环内的什刹海,正是积水潭的残余。
今天的什刹海,被分割为
前海
、
后海
、
西海
三块封闭的小水域,水面上偶有几艘游船。然而700多年前的积水潭,却是一片十分开阔的水域,而且船舶众多,当时的人甚至用“
舳舻蔽水
”来形容。这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郭守敬不仅能
治水
,而且
擅长天文、历法
,他的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
郭守敬
(1231年—1316年)
,河北邢台人,和元世祖忽必烈是同时代人。忽必烈营建大都时,北方经济凋敝,京师十分依赖于南方的物资,但此时大运河已经不能通航。
郭守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
将大运河通到大都城内
。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淮河以北的
通济渠
向西通到洛阳,与黄河以北的
永济渠
共同构成一个大弯角。当时的大运河这样布局,显然是
有利于向洛阳、长安运输物资
的,并且方便隋唐王朝
控制全国
。
南宋初年时,宋军为了阻挡金兵南下,决开黄河,导致
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泥沙淤塞了运河,再加上宋金
长期对峙
,
淮
河以北的运河无法同航
。
到了元朝定都大都,政治中心北移,再去疏浚原来的运河意义便不大了
。于是,郭守敬经过缜密勘查后,采取
裁弯取直
的方式,使运河不再经过洛阳,而是
走山东进入海河流域
。
经过郭守敬和无数劳工的努力,运河终于通到了通州。但是
从通州到大都
这段依旧很不容易。原因在于大都地势比通州高得多。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
让船爬坡
,二是怎样
保证大都方面的水量
。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郭守敬
改进了升船闸
,在通州通往大都的运河上设立了24道船闸,改用
石闸门
,
分段控制水位
,利用连通器原理让船舶实现“爬坡”。
为了保障水量,郭守敬主持修建了
白浮泉引水工程
。这一工程的水源,是位于昌平山区的
白浮泉
,为了保证泉水能到达大都城内,
水渠沿着山麓走了一个C字型
。如果走直线的话,中间有一段海拔很低的区域,水就到不了大都城。白浮泉沿着水渠到达
瓮山泊
(就是今天昆明湖)
,再从瓮山泊引到大都城内。
拐出一个大大的“C字型”
(图: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当时的
积水潭
,就是大都内部的一个湖泊,白浮泉的水最终到达了这里,
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也在这里。所以,
700多年前的积水潭“舳舻蔽水”,来自江浙地区的
船舶在这里停泊卸货
。
积水潭作为大运河的终点,也
带动了钟鼓楼地区的商业繁荣
。
从图中可见,当时的积水潭面积不小
(底图: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后来明成祖朱棣营建北京,将
城墙南移
,不得不填平了积水潭的西段,但由于地基十分松软,无法建筑城墙,所以
明清北京城的西北角缺了一小块
。而积水潭的
东段由于
失去了航运价值
,日益萎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
什刹三海
。
郭守敬的另一项成就,是
治理永定河
。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季节性变化很大,脾气喜怒无常。刚刚过去的暴雨和洪灾,充分证明了
永定河的暴虐
。但是忽必烈
营建大都
,许多建材需要通过水运,而引永定河水是最可行的办法。
事实上,早在金朝时,人们就曾试过
引永定河水
,却以失败告终。因为永定河水过于汹涌,且含沙量很大,无法行船。金朝人开的这条河叫做“
金口河
”。
1265年,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重开金口河,得到了赞赏,并被授权全面负责元朝的水利工程
。郭守敬吸取金人的教训,在金口的上游麻峪村附近,
预先开引一个减水口
,从减水口向西南再
凿一段又深又广的水渠
,重新
连接金口以下的永定河
。
这样,洪水来袭时,就可以
从减水口把洪水分出去一部分
,使这些水在金口下游
回归主河道
,从而避免洪水直接灌入金口河,威胁到都城的安全。
由此,导永定河水入护城河,为营建大都提供了一条
重要的运输通道
。
但元朝时的永定河还是过于暴虐,考虑到都城的安全,朝廷最终决定
关闭金口
。从1266年到1301年,金口河总共用了35年。
今天北京的水系,除了天然河道外,大多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在修建这些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郭守敬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海拔”这个概念,就是郭守敬最先提出的
。他以海平面高度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面,
在世界测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郭守敬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
观测天文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郭守敬首先是
改进了
观察仪器
。
元代以前用于
确定星体坐标的
浑仪
,把测量道坐标、地平坐标和黄道坐标等多种不同坐标的机构都装在一个系统内。导致一个球面空间被安装了八九个圆环,
制造、使用都很不方便
,还遮挡视线。
而郭守敬
改进发明的“
简仪
”
,将把地平坐标与
赤道坐标
分为两个独立的装置,解决了这些问题,还利用滚珠轴承,使之转动
更灵活
,观测
更加精确
。
另外,郭守敬还改进了古人观测日影的工具
圭表
。
古人通过日影长短,可以划分节气,推算历法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郭守敬
增加了圭表的高度
,并且发明了一个叫
“景符”的辅助仪器
。这种改进版的圭表叫做“高表”。
此外,郭守敬还
发明了仰仪、窥几等观测仪器
。利用这些仪器,
郭守敬观测出了
前人未命名的星体一千余颗
。
仰望漫天星宿,郭守敬会作何感想呢?
(图:图虫创意)▼
众所周知,元朝的版图是历代王朝中最大的,这么大的版图,
对于天文观测是十分有利的
。
1279年,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唐朝开元年间,僧一行曾在全国13处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如今元朝的疆域比唐还大,如果不
分赴各地进行实测
,就不能了解
日月食的时刻和食分数
、
各地昼夜长短的差距
,以及
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位置
。”
这项建议得到了忽必烈的赞同,
由此便开始了一项叫做
“四海测验”的大规模天文观测活动
。郭守敬在元朝广袤的版图上设立了
27个测影所
。这些测影所分布在不同纬度。通过观测当地的日影长短,就能计算出地球的半径。
图中北海测影所位置根据谭图修改
(底图: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其中最北部的测影所叫做
北海测影所
。它的位置意味着元朝实际控制疆域的北部极限。根据测量结果,北海测影所的纬度是北纬64°左右,非常靠近北极圈
(66°34′)
,应该处在西伯利亚腹地。根据元朝史料,北海测影所以北有一座
日不落之山
,山名显然是指
极昼现象
,
说明这座山
位于北极圈内
。
最南边的测影所叫做
南海测影所
,纬度在北纬15°左右,
具体位置
位于
西沙群岛
,可能是元朝实际控制疆域的最南边
。
这27座测影所唯一保存至今的,就是
河南登封的观星台
。
“四海测验”的成果,就是1281年开始实行的《授时历》
。值得注意的是,《授时历》与中国传统农历不同,是
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的太阳历
,和今天的公历相似。
《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公转周期只差了26秒。
这一数值,与西方通行的公历相同,却
早了301年
。
《授时历》还
纠正
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许多弊端,
创造
了许多记录,
是中国古代
最精确
的一部历法
。元朝灭亡后,明朝的《大统历》只是换了个名字,实际上继续沿用这部历法。
此历法因古语“敬授人时”而得名
(图: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郭守敬的一生,
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
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
,科技成就有二十几项遥遥领先于世界水平。1316年,86岁高龄的郭守敬病逝在工作岗位上。
郭守敬小时候就已经表现出
过人的天赋
,
在十五六岁时,就曾根据书上的一幅图,用竹篾扎制出一架测天用的
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