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陆离
Facebook也开始卖外卖了? 10月20日消息,Facebook在官方博客上宣布,从本周三起,其美国用户可以通过餐厅的Facebook主页订餐。除此之外,用户还能直接购买电影票、购买周边的活动、演出门票,以及进行美容沙龙和水疗馆等休闲场所的服务预订等。
其实,早从去年开始,
Facebook就已经开始了一系列针对O2O服务的尝试。Facebook 曾测试过一个虚拟助理项目“M”, Facebook用户将能通过这一渠道,获取各种 O2O服务,比如订酒店、购物等。此外,Facebook还与在线票务服务平台fandango合作,在 Facebook 页面推出电影票销售服务。
Facebook的
这一系列举动似乎
越看越眼熟
?
没错
,这一系列
O2O服务的
布局像极了中国
互联网
的美团点评,
外卖
、订酒店、电影票正
是美团
点评的主要业务
。
这么
看来
,难道
Facebook打算
在美国
“复制”一个美团点评?
为什么美国没有
O2O巨头
?
美国是互联网诞生的地方,也几乎是每一次互联网
浪潮
源发
地
,但
在
O2O行业方面的
发展
却不尽如人意。在美国的
O2O领域,团购有Groupon,餐厅点评有Yelp,预订餐厅有Opentable,外卖有GrubHub,订酒店有Booking,旅行评价有TripAdvisor……唯独没有一家像国内的
美团点评
一样,在模式、体量、市值方面足以称为
“巨头”的综合O2O平台。
美国业务
单一
、估值偏低的
各
O2O平台,在与中国美团
点评
180亿
美金
估值
的
对比下处于明显弱势,
这种
现象
的
原因
何在?
首先,和中国相比,美国消费者对吃和玩的需求相对较弱。
尽管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类型,但骨子里崇尚快餐文化的美国人,对于中低端餐饮市场的到店消费要求却并不高;而在到店娱乐方面,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就更加单一,大部分美国人仅仅只有去酒吧这一种日常娱乐,
KTV、按摩等服务在
美国
几乎
没有
踪影。
其次,美国
传统的生活服务连锁企业自身的
IT能力已经很高。
星巴
克就是
传统企业
注重
IT化
能力
的典型
代表,
早
在
2011
年
,
星巴克的应用内
就
增加了移动支付功能
,
2015
年,
星巴克美国每周有
900万的消费者通过移动支付完成购买
。
而沃尔玛在十几年前就发射了自己的卫星,用于在各个店面之间建立网络连接
……美国
的
传统服务企业往往可以自己完成
IT化转型,不需要靠其他的互联网公司。而在中国,生活化服务的IT程度并不高,不会电脑
、不懂
上网
的商家
,需要一个平台用
IT化的、手段帮忙把生意管理起来。
最后,
美
国服务业的人力成本非常高
,这也让
O2O平台的服务成本随之水涨船高,即便强如亚马逊这样的世界五百强巨头,也宁可投入大成本研究无人机送货等新技术,而不是大规模雇佣快递员,其成本高昂可见一斑。而对那些并没有那么“大”的平台来说,人力成本的分摊和转嫁,是摆在面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Facebook要做美国的“美团点评”
?
当然对
Facebook来说,不管上述这些阻碍多么明显,也同样无法掩盖O2O模式带来的有利之处。也许Facebook正是从中国
的
模式
上
看到
了更多营收空间:
O2O模式的与海量
商户的
深度结合,会让
Facebook平台上的广告有更大的售卖空间。之前Facebook只能通过传统的广告模式推荐广告,现在买票、订餐等入口的加入,给Facebook提供了新兴的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方式会更有效。
况且,凭借
Facebook快速崛起的扎克伯格本人也非常清楚,纯线上社交平台虽然能够快速扩张和增长,但本身也十分容易被颠覆。在Facebook平台发展进入平稳期、年轻用户活跃度不断下降的今天,扎克伯格非常清楚,只有将Facebook进一步实现和生活场景的绑定、深度渗透人们的“刚需”,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其成为下一个my space或square的命运。
不过,不难发现,
Facebook在O2O服务上
的布局带着深刻的
“
广告思维
”的烙印,仍然聚焦在营销这个小闭环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与之隔海相望的美团点评却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从王兴提出互联网
“下半场”开始
,
美团点评跳出仅限于交易、营销环节的模式,开始深入
渗透
商户
经营的
每一个
环节。
根据美团点评的理想图景,是要一条龙地解决商户的店面选址、装修、招工、推广、经营分析、用户调研等全链条问题。也就是说,商户
从
有开店这么一个主意时,就可以用这个平台解决全套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
对于人口众多、
IT化基础较差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生活服务O2O模式选择方面,中国可能是更好的模仿对象,这些国家的明天有可能就是中国的今天或明天。
━━━━ 陆离(来自阑夕的团队成员)
━━━━
肆意撰稿,擅长卖萌,总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