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是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必要之举。”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总量压力需求下降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征,就业难成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的普遍感受。
匡校震列举了一组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1158万,2024年达到1179万,2025年预计达1222万人,叠加留学归国人员及往届未就业群体,每年青年就业群体规模尤为庞大。
“在此形势下,做好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好存量市场,发挥好存量市场对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无疑将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起到重要催化作用。”匡校震说。
《意见》在“健全求职招聘体系”方面制定了诚意十足的“路线图”: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
在“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层面,《意见》强调,推动校内外招聘资源共享,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北京交通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梁英提到,学校把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领域建功立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航空航天”“交通强国”“地方政府招才引智”等大中型供需双选会在校园展开。面向2025届毕业生,北京交通大学已举办线下招聘会413场,其中行业类、区域类、企业集团类中等规模招聘会25场,大型供需双选会5场,累计推送招聘信息1.5万余条,提供就业岗位8万余个。
《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指明方向。梁英提到,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正支持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举办专而优、小而精的专场招聘会。
此外,在“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层面,《意见》明确,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这一政策可在多所高校的招聘会上看到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3月,在清华大学年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2025届毕业生春季大型就业洽谈会上,来自30个省(区、市)共计720余家用人单位参会,累计提供上万个招聘职位,涵盖信息技术、制造业、能源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行业。
“清华大学一直在持续推进行业和地域的优化专项行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引导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战略行业就业,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谢矜说。
陈雨露认为,《意见》强调就业市场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旨在通过整合地方产业资源与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形成精准对接的人才供需网络。该政策促进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平台和联合研发团队,既解决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缺口,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