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大的科幻作品自出版平台,我们将以每月一期的频率,为你推荐 3-4 部科幻短篇小说。它们从豆瓣阅读的上万部作品中精心挑选而来,我们希望最终呈现给你的故事,既有足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有触手可及的近未来情节;既有坚实可信的科学设定,也不乏细腻动人的情感内核。
我们也期待着在这里刊载你的作品。欢迎登录豆瓣阅读(read.douban.com),用你的原创科幻作品在这里找到好友和知音。
本期月刊的主题,是「异化」。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于疏离感和我们所熟悉的一切发生的戏剧性碰撞。制造疏离感的常用手段之一,是让主人公身处一个不同于日常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中。人物为了生存或者融入环境,不得不以组成自身的某种成分为代价,去换取资源和认同,异化便发生了。
异化的过程让我们扼腕叹息或者心惊肉跳,而抵抗异化的努力迫使我们发问:人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哪里是区分人与非人的门槛?这个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
▼
梅勒斯的《饕餮之匣》以双重的异化把我们置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剥夺了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反抗走向了另一个
「
非人化
」
的方向。而这双重异化背后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同一个组织。我们对立场的选择在这部作品中将会遇到不小的挑战。
现代工业社会造成的异化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主题。蜂王茶马在《贝多芬挽歌》中选择了听觉这个不同寻常的角度。通过她哀而不伤的描写,我们这才注意到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话语和乐音,原来竟是形成我们对世界的印象和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滚滚向前的工业机械迫使人放弃了听觉,抗争者能够发声,但无人会听。
当「我们」和「他们」趋同的时候,应该如何定义异化?双翅目的《公鸡王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因而成为本次选文中的一个异数。谁是自认公鸡的王子?谁又可以肯定地说,自己不是一只公鸡?这部作品将对「异化」的讨论带向了一个更形而上的层面,即谁来定义异化与正常?一以贯之的信仰是否也会成为异化之源?
虞鹿阳的《荒馑》将故事集中在滇西南的山村中,却描绘了一副全人类被迫进化的惊悚画卷。这一次异化的驱动力来自默默将人类甩在后面的自然界。作者明智地将作品限制在主角的所见所闻之中,用个人的损失映射人类为了跟上进化的步伐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最后人类的选择虽然写来平淡,但其实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