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管理杂志
企业管理杂志由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是最具权威性的企业管理期刊。本刊以全球视角、本土方案,引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管理杂志

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之路

企业管理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3-13 01:21

正文

文|朱超  李占国  周宏华

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融资、转型、创新、重构供应链等问题,专精特新是国家为其开具的时代良方。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成功的企业也有规律可循,本刊推出专题旨在分析专精特新企业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本文为专题第一篇。

——编者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佼佼者,是部分中小企业未来转型发展的目标。面对新发展阶段、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形势,中小企业加快迭代升级迫在眉睫。江苏省泰州市是江苏省传统制造业城市,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省中游,本文以21家泰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为典型案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探寻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路径。


五大案例策略、成效与经验


本文根据典型性及泰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规上工业企业行业分布特点,选择5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力图通过解剖麻雀,由点及面,以小见大,探寻企业转型升级突破口和路径。


1. 罡阳股份: 一精多专,打造曲轴单项冠军


罡阳股份起初以生产摩托车曲轴为主,但曲轴并不属于摩托车核心零部件,固守单一产品,难有较大作为。为扩大规模,最大化利用既有技术,企业定位于技术相近的小型曲轴生产,产品逐步拓展到汽油机、舷外机曲轴、空调压缩机偏心轴、汽车分动箱法兰轴等,形成产品专业化、系列化、差异化发展格局。在做强曲轴基础上,充分发挥与汽车下游企业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精准定位,向大型车辆转向系统延伸,形成循环球动力转向器、电动转向器(EPS)、全液压转向器三大产品系列。经过多年发展,江苏罡阳股份成为全球最大小型曲轴生产基地、中国转向系统领域知名企业。


罡阳股份所处的零部件行业具有典型的小批量、多品种特点,小微企业众多,企业发展和做大规模过程中,必然面临多元化经营问题,但单一非核心零部件中间产品市场规模有限,做大规模必须扩大产品矩阵,如果采用不正确的多样化策略,会分散资源,陷入困境。罡阳股份的实践表明,零部件企业走一精多专道路可以破除专业化与规模化难题,兼顾专业化生产与企业规模扩大双重路径。


2. 创新电子:创新驱动,打造国际优势品牌


泰州创新电子生产的显示器支架是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非核心零部件,但显示器全球市场规模大,支架产品市场规模可观。支架产品技术相对简单,可替代性强,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于实现质量与成本平衡。创新电子以硬核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力求把简单产品做精做优,打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垄断和长期大量进口的局面。公司还实施制造过程智能化和绿色化措施,2017年建成行业唯一所有设备纯自主设计自动化加工车间,营收翻一倍,成本大幅降低。公司全球布局,做优服务,在客户周边设立装配子公司与研发机构,及时响应下游客户需求。经过30年发展,现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显示器支架生产企业,是全球绝大部分IT龙头企业供应商。


创新电子所处的ICT产业是全球价值链模块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也是市场规模最大的产业,企业一旦进入跨国巨头供应链,打入全球市场,意味着发展进入快车道。不过,该产业也是充分竞争市场,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企业取代。泰州创新电子的发展表明,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化改造、优质服务可以破除非核心零部件企业在跨国巨头全球化供应链中易替代的难题。


3. 亚太泵阀:协同创新,提升专精特新水平


江苏亚太泵阀从事各类水泵、泵站的研发生产与服务业务,公司所处的机械行业市场规模有限,厂家众多,技术进步慢,盈利能力有限,相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企业深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与江苏大学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柔性引进江苏大学专家,以项目形式带动企业研发人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二是与江苏大学成立技术攻关联盟,联合承担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校企合作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其中,高校负责泵阀动力提升理论研究和图纸设计,企业负责将图纸转化为具体产品,并运转测试。


三是坚持前沿技术拉动布局新产品。针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契机,与江苏大学合作,将环保设备作为研发重点,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排污一体化预制泵站。经过16年发展,企业累计获得91项专利授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6项、江苏省优秀新产品金奖2项。多个水泵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20%。亚太泵阀发展表明,传统中小企业用好校企合作“老套路”,与一流院校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能够解决企业技术能力不足问题。


4. 宏大特钢:产业协同,打造冶金大国重器


江苏宏大特钢是专业从事球团成套装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公司从简单机械加工小作坊起步,生产冶金核心零部件、冶金整装装备,实现到行业巨头的华丽蝶变。公司向来重视产业协同研发生产。起初与首钢矿业公司深度合作,参与核心部件开发、链篦机球团生产设备国产化技改项目。之后与柳钢、武钢、沙钢、宝钢、印度AISC0等公司深度合作,开发新型球团成套装备。宏大特钢成立了专业研发团队,瞄准国际前沿,与下游炼钢企业联合研发,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经过26年发展,公司成为全球细分行业排名前三的企业集团。链篦机―回转窑、大型带式焙烧机球团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先后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大型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工艺复杂,单品价值高,高端设备市场长期由欧美巨头把持,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国内相关产品难以进入下游采购体系。但如不能被下游厂商采用,就会失去产品验证、迭代机会,致使前期研发不能获得回报,从而陷入低端锁定困局。产业上下游协同协作,打入国际装备市场,实现国产替代,宏大特钢的经验值得借鉴。


5. 中来光电:人才驱动,做绿色能源深耕者


泰州中来光电是N型单晶硅电池研发生产商,母公司由最初的光伏背板生产起家,现已发展成除了上游硅片制备在内的全产业链企业。在企业发展中,人才与研发起到关键作用。


一是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切入电池片生产领域时重金聘任国内知名专家加盟,以其为核心组建专业人才团队。其后加大人才梯队建设,破除对单一技术人员的依赖,形成结构层次合理的研发团队。同时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留住技术核心研发人员。


二是打造先进技术平台发挥人才价值。购置先进研发设备,建设国内领先的研发中心,为研发人才提供一流研发硬件支持。


三是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与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高效电池研发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吸引外部优秀研发人员加盟。经过6年快速发展,中来光电成功打破高效N型TOPCon电池技术瓶颈,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量产企业。


中来光电所处的光伏新能源产业是近20年最热门的赛道之一,产业资本青睐有加,稳定的创新型人才在团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地处三四线城市的企业来说,高端人才引进、留住、用好难上加难,中来光电坚持人才与研发双驱动战略,守得雾散见云开,终成行业领先者。



专精特新案例启示


本文所选五大案例所属行业不同、成立时间不一、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综合上述典型案例及其他33家“小巨人”企业发展历程、成功经验,我们发现,案例企业并没有止步于成为“小巨人”,而是不断转型升级,做深做强做大,对其他中小微企业有以下五个重要启示。


一是审时度势,迭代升级。 随着需求不断升级、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穿越经济周期,不断发展壮大。罡阳股份成立于1958年,起步于村办企业,从事农具加工生产,20世纪90年代紧紧抓住摩托车市场风口,从事相关零部件生产,到21世纪,抓住消费升级与汽车产业风口,大力发展汽车法兰轴、转向系统等业务,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江苏宏大特钢起步于乡镇作坊式铁匠铺,靠普通锻打加工技术,为机械、电力行业配套生产简易零部件,之后进军钢铁冶炼设备零部件及成套装备研发生产领域,实现迭代升级。


二是一精多专,同心多元。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然要走向多元化生产,尤其是对装备制造企业而言,如不能实现多元化,会面临很大市场风险,广大中小企业要在做精主导产品基础上,同向扩展其他产品,形成系列化、差异化产品矩阵。罡阳股份、新宏大集团、创新电子、苏中天线、振华海科等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精多专、同心多元化战略。新宏大集团在做精化工生产分离设备及混合设备基础上,扩展到有色冶炼、钢铁冶炼等领域。振华海科在做精舰船用泵基础上,成功开发出喷射泵、离心泵、航煤泵等系列产品。


三是前后延伸,垂直一体。 企业多元化的另一个方向是由零件向部件再向整装延伸,走纵向垂直一体化道路,以产品复杂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否则,非核心零部件会受到前后挤压,被低端锁定。如康乾机械从开始生产简单铝制铸件,到向下游延伸精加工GIS铸铝部品,最后能够生产GIS组合电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上文所述,中来光电、宏大特钢也是践行的这一路径。


△康乾机械的工人在车间忙碌,这家企业从生产简单铝制铸件起步,通过向下游延伸与纵向垂直一体化方式,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四是协同协作,合作共赢。 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单打独斗搞研发已越来越难成功,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合已成为新的研发趋势。技术研发、产业化同步进行,提高了研发创新的成功率与产业化率。亚太泵阀、振华海科、宏大特钢、新宏大集团皆采用上述研发模式。泰州“小巨人”企业处于小城市,研发资源匮乏,单靠企业自身,研发难有建树,但走协同创新道路,与专业内知名高校合作,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攻关,走横向协同、纵向协作道路可以破解创新资源匮乏与新产品市场应用推广困境,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五是以人为本,制胜未来。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创新背后是高端人才的支撑。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真正做到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把人才作为最宝贵资源的企业并不多。复盘泰州“小巨人”企业发展历程,尊重人才、以人为本是上述企业成功的最大因素。康乾机械深知核心人才重要性,在技术研发、关键岗位、新品利润留成等方面皆向核心人员倾斜,破解人才留用难题。中来光电为稳定核心人才,先后多次开展股票期权激励。宏大特钢为了给核心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常州新北区购买办公用房。


支持中小企业做深做强做大


中小企业是产业转型的主力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本文在综合梳理现有国家、省、市各层面支持政策基础上,结合案例企业发展经验与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对政府部门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 转变产业政策扶持理念


一方面要从侧重结果导向转为过程支持。目前省级、市级层面的配套支持政策多以现金奖励为主,如江苏省工信厅、各设区市工信局对新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100万元不等的现金奖励,但这样的事后奖励只是锦上添花,企业成长中需要雪中送炭时则乏人问津。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制订政策时应注重过程支持,在关键时刻帮一把。另一方面要由侧重政策出台向政策落实转型。目前各项支持政策众多,涉及财政、税务、信贷、科技、市场监管、商务等部门,建议业务主管部门领会学习,把惠企政策落到实处。


2. 精准服务重点企业


一是健全服务企业联系机制。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一对一帮办联系人,树立为企业服务至上的理念,对专精特新企业经营发展诉求,第一时间响应,第一序列安排,全力服务保障企业发展。


二是加强政策集成。梳理和整合现有针对中小企业的各类支持政策,汇编成册或制成表格,让各种政策一目了然,企业看得见摸得着。


三是组织开展企业发展战略诊断。组织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对中小企业进行发展情况分析,引导企业走同心多元化或垂直一体化之路,推动企业生产由非核心零部件、装备逐步向核心零部件和装备转型。


3. 创新要素支持机制


中小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土地、能源、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制约,建议创新生产要素支持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优质中小企业倾斜。


一是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基础,在同等条件下,土地供应、能源供应等指标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二是优化完善现有人才支持政策,以支持中小企业为主,适度降低中小企业引进领军人才、团队的门槛。通过引导、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破企业缺乏领军人才、引进优秀人才难、企业发展困难、缺乏资金的死循环。


三是加大对企业建立合作研发平台的支持力度。产学研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建议加大对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行为的补贴力度。


4. 推动金融创新


成长期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处于研发阶段的多、投产达效的少,入驻标准厂房的多、拿地自建厂房的少,它们拥有一定客户资源或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却普遍缺乏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和担保物,无法通过充足有效的信贷融资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和保障,融资难、融资贵。建议政府部门借鉴泰州生物医药企业白名单制度,建立专精特新企业白名单,充分发挥政府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作用,推动与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合作,围绕专精特新白名单企业在智改数转、研发创新、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开发系列金融产品。


5. 推动智改数转


调研中发现智改数转已成为企业发展共识,泰州现有21家“小巨人”企业无不是智改数转先行者。当前,各地正多措并举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以江苏省和泰州市为例,目前省市已出台关于“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对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目标、重点举措、保障措施做出明确部署,智改数转已由单部门、单兵突进向多部门、全面数字转型转变。行动计划已制订,关键是落实。建议相关部门在推进计划落实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企业智改数转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的完善机制。同时加强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方的协调对接。加强典型案例宣传、行业经验交流,增强信心,规避陷阱,提高成功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