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日报有风来
云世界再美,也要有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67013元!刚刚,浙江官宣! ·  23 小时前  
钱江晚报  ·  王宝强回应:已经踩过点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日报有风来

有风君亲历丨急诊中心12时辰,“硬核”创伤急救团队如何炼成?

浙江日报有风来  · 公众号  · 浙江  · 2020-01-14 16:25

正文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浙大二院急诊中心
闪着警示灯的救护车,呼啸奔来又急切出发……无论冬夏,不分昼夜,位于杭州解放路88号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中心,总是处于高度紧张又有序忙碌的状态。
每天,会有近1000名病人走到或被急救车、直升机送到这里。 他们中,约有70位需要紧急抢救治疗。 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跟生死息息相关。
近年来,这个以各种疑难杂症救治为特色,承担着浙江省和邻近省市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急诊中心,因在G20杭州峰会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在严重创伤的综合救治上,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在创伤急救科、心脏内外科、胸外科、神经内外科、烧伤科、外科、骨科、麻醉科等优势学科群的协同作战下,已在国内形成明显优势,荣登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第三名。 2019年9月,浙大二院还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这个被外界誉为“硬核”的急诊创伤团队,因什么而“硬核”? 浙大二院立体高效的创伤急救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不久前,我们以见习生的身份到此蹲点,记录12时辰里的点滴故事,通过急诊中心这扇窗口,见证、实录一家医院的初心与创新。
有风君(左)在急诊中心蹲点
6:16
一名急性心梗病人的小确幸
清晨6时16分,严冬的杭州,还在一片暗色中。
50多岁的老陈(化名),捂着胸口,脸色苍白,额头冒汗,在女婿的搀扶下,匆匆走进急诊中心。
“我们是从湖北到杭州旅游的,动车到站前10分钟,岳父突然胸疼胸闷,满头大汗。 大家急坏了,一下高铁,就赶紧打车过来。 ”女婿语气着急。
看着表情痛苦的老陈,分诊台护士郎凯丽的神情立刻紧张起来。 她立即向心内科值班医生马群超汇报,同时开通绿色通道,扶助老陈躺在复苏室的胸痛患者专用抢救床上。 “这个很可能是急性心梗病人。 急性心梗,每耽误一分钟,都会对心脏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她说。 我们意识到,一场生死竞速已在面前。
电话还未挂掉,马群超医生已疾步跑来。 而从老陈躺在抢救床上的那刻起,心电图检查、除颤仪监护、静脉通路开通,血化验、心肌酶谱等床边心肺五项联检就已相继进行,并在20分钟内迅速完成。 6时47分,老陈已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快速转入心血管介入中心。 在那里,医护人员早已准备就绪。 7时02分,医生通过微创手术,为老陈植入一枚支架,成功打通100%闭塞的血管。 整个过程,用时46分钟。
我们了解到,急性心梗患者从到达医院到血运重建的国际标准抢救时间为90分钟。 目前,浙大二院平均用时68分钟,最短仅20分钟。
做完手术的老陈,已被送入心内科监护室。 “没想到,这么严重的病,这么快就治好了。 多亏了浙大二院! ”老陈女婿感慨连连。
事后,马群超告诉我们: “对于症状较重的病人,急诊中心都会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病人在与时间的争夺战中,得到最快速度的救治。 这也是医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急诊室里,一场生死竞速的抢救正在进行
9:03
代码“333”“999”里的秘诀
9时许,浙大二院砖红色的拱门下,求医者穿梭往来。 刚回急诊中心,我们便听到广播响起: “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门诊一楼药房‘999’! 各位医务人员请注意……”我们还没回过神来,就看见急诊医生丁建波、护士洪慧提着急救箱擦身而过,急急奔向门诊大厅; 护工推着急救病床一路小跑过去。
我们紧随其后赶到门诊药房时,只见一名年轻男子平躺在地,门诊护士正在为他做心脏复苏按压,丁建波、洪慧立即接手抢救工作。 “代码‘999’,指的是院内急救。 每当听到‘999’呼叫,各科室的医疗急救小组都会按责任区域,在5分钟内抵达出事地点。 今天出事的门诊大厅,就是我们科负责的区域……”事后,丁建波向我们解释道。
如果说,“999”呼叫的是医疗急救小组,那么,“333”吹响的就是抢救生命的集结号。
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7月5日,杭州突发公交车纵火事件,30多人受伤,其中15人重伤。 面对这场生死救援,浙大二院立即拨响了“急诊一楼‘333’”。 负责气道畅通的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负责生命支持的心血管内科、外科医生,还有烧伤科、神经内外科……只要没在为病人做治疗的,立刻从四面八方奔向急诊抢救室,15分钟内便完成8例气管切开手术……面对8位烧伤面积大于60%、其中两位烧伤面积大于90%的病人,浙大二院25个学科先后会诊讨论100余次,通过最优化的治疗和精细化的照护,最终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零死亡”的奇迹。
“‘333’‘999’,这是浙大二院独有的代码,意味着一个全院性的紧急求救呼叫系统。 ”丁建波说。 这次经历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浸润在代码里的,是浙大二院以患者为核心的人文情怀。
13:12
钢筋穿身的小伙能走了
午间,急诊中心相对平静,急诊科医生赵光锋的内心,却因喜悦而波澜起伏。
“刚刚小井(化名)爸爸来找我,说小井恢复得很好,已能正常行走。 再过3个月至6个月,等肠道造瘘口回纳,小井就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平日性格沉稳的赵光锋,此时笑得就像孩子一般。
这是一个医学奇迹。 1个多月前,年仅22岁的小井在工地干活时,不慎从高处跌落,臀部被一根1米多长的钢筋穿入。 险之又险的是,钢筋尖端离心脏仅剩3厘米! 出事那日19时,他被送至浙大二院急诊中心。 面对这种严重创伤,浙大二院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的专家们立即会聚而来,与急诊科、麻醉科、行政及医疗总值班紧急组织多学科讨论、制订手术方案,此后又轮番上台,忙到次日凌晨3时,终于从患者肛门处将1米多长的钢筋取出。
但这场生命竞速远未结束。 迟发性脏器损伤、术后的抗感染、深静脉血栓、营养、康复……每一道都是生死难关。 为此,在急诊中心牵头下,浙大二院一次次组织多学科会诊、制订治疗方案。 通过这种规范化、个性化、连续性的治疗,小井术后仅一天,就从监护室转出,开始吃无渣食物; 术后10天就能下床行走,半个月后转到康复医院,整个治疗精准、连贯、高效,没受到任何不必要的“折腾”。
“一个强大急诊中心的背后,必然要有一个强大医院在支撑。 急诊医学科与优势学科群的协同、结合,才能构筑起高效有力的急救体系。 ”赵光锋说,“你问我们‘硬核’在哪? 我想,这就是答案之一。
医生在手术室忙碌
17:36
纸质交接单背后的仁心
夜幕降临,浙大二院门诊大楼前,往来求医的人流已然稀少,急诊中心内依然灯火通明。 此时,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已进入一天中的“小交班”时刻。
“早晨的‘大交班’、傍晚的‘小交班’,最能看出一家医院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 尤其在情况复杂、节奏快速的急诊中心,每天需要进行3次交接班,医护人员交接班的准确、到位程度,直接关系到急诊患者能否得到连续性、高质量的治疗。 ”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介绍说。
在护士长王钰炜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科技感很强的“一站式急诊复苏单元”。 “这是急诊复苏室,共有3张床位、1间手术室,主要用于收治创伤、卒中、胸痛患者。 我们有个原则,始终会空出1张紧急复苏病床,以确保为来到我院的突发重症患者,提供最需要、最快速的医疗救治。 ”她对我们说。 对话间,一位男性胸痛患者被分诊台护士搀扶进来,躺在病床上,开始做各项检查。 心内科值班医生也同步赶了过来。
再过一道门,便是急诊抢救室。 放眼望去,17张病床满满当当。 13号病床前,早班急诊内科医生手持《值班与交接班记录本》,向晚班急诊内科医生说明患者情况: “今天刚做过头颅增强核磁共振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从口头交接班、床边交接班再到纸质交接记录单,流程设置的这道加法,会加重医护人员的负担,却能为患者得到不间断的优质照护提供更多保障。
“细节决定成败。 这也是浙大二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理念的鲜明体现。 ”张茂说。
0:12(次日)
后半夜的两台抢救手术
时针划过24时。
“病人马上到了! ”值班神经内科医生迈着大步走进急诊复苏室。 1分钟后,急救车将处于昏迷状态中的65岁张大伯(化名)送达。 前日19时20分,张大伯做饭时出现头晕、口齿含糊等症状。 当地医院怀疑他脑出血,并将其转院到浙大二院。 神经内科医生快速为张大伯做检查,并叫来神经外科医生会诊。 “考虑到出血部位不好,我们会诊的建议是进行手术。 ”跟家人沟通,征得同意后,医护人员立即将张大伯送至4楼手术室。 “对医生来说,能在救治病人时得到病人家属的全心信任,是最珍贵的。 ”神经外科医生感慨道。
刚将张大伯转入手术室,又一场生死竞速来临。
一位遭遇火灾、神志不清的老太太,从当地医院被紧急送来。 “基层医院说,基本没得救了,让我们转到浙大二院,最后试着抢救看看。 ”老人女儿双眼红肿,满脸泪痕。
首位接诊的,是烧伤科副主任医师邵华伟。 耳鼻咽喉科、呼吸科医生也同步赶到。 “患者应是烟雾吸入性损伤,她体内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都已达到致死剂量。 ”邵华伟判断,得马上进行“洗肺”手术。
急诊复苏室内,几个科室的医生联手苦战、争分夺秒; 室外,老太太的数十个亲人来回踱步、焦急万分。
手术间隙,恰逢护理总值班、手术室护士长项海燕到急诊中心巡视。 她告诉我们,医院专门留出4个急诊手术间,至少配备10名麻醉科医生,满负荷运转时,还会随时调用医护人员和其他手术间,以确保为急诊患者及时提供救治。 这在手术任务繁重的大医院,是很鲜见的。
凌晨1点的急诊室,忙碌依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