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奇,人间相逢
——大宋风华雅集暨眉州学社成立
时间: 2019年5月19日(日)14:00-17:00
地点:方所成都店(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八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
嘉宾:梁文道、张大春、王立群、吴钩、李开周、程民生
主持人:李菁
主办方:眉州文化村·眉州学社
协办方:方所
【参与规则】
1. 活动可免费参与。
2. 方所会员可进入“方所会员服务”小程序进行积分兑换场内座位:0积分可兑换普通席座位,数量有限,兑完即止,座位预留至开场前10分钟。
(扫码即可免费成为方所会员)
3. 座位有限,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截止兑换,详询客服:028-86586858转8002。
4. 活动凭卡券核销入座,逾期卡券作废。
5. 方所在法律范围内对此活动保有解释权。
公元1172年,陆游入蜀,担任范成大的幕僚。作为苏东坡的“迷弟”,他专程从成都往眉州,拜谒缅怀,留下一诗。诗中描摹眉州,钟情而崇敬,既赞其山川之美,又仰其地位之高:
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彼时,苏轼已逝去70多年,眉州仍是当时中国文人的“精神高地”。
眉山人或长于文,或善治史,或能为官,或通医知造,盛产“学霸”(科举),还都是大知识分子家族(士族),根系深厚,文脉敦渊。
当唐末五代,眉州接纳大批北下避难的衣冠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携盛唐风度而来,亦保有若干珍本典籍,于四川天府之国、成都与乐山间岷江之畔、地力肥沃、物产丰足、安全闲逸之地韬光养晦数载,生逢宋之时代精神,勃兴、爆发,有如一场“文艺复兴”,一举造就传奇般的“眉山现象”,以及传奇般的中国精神的偶像“苏东坡”。
两宋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乌托邦般的“文人治国”时代,又有市民文化、文教娱乐、商业贸易的高度发达,思想自由,精神洒脱,灵魂轻逸飞扬,人民生活精致、讲究,制度合理而互利包容。两宋“蜀士”勃兴,尤以眉山为劲,以至后代学者把它称作“眉山现象”,专从历史地理角度进行研究。
《方舆胜览》里“眉州”卷中说:后世蜀学比齐鲁,蜀之学者独盛于通义(眉州)。
在中国人的精神地图上,眉州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坐标。
追求生活情趣,体察万事万物意趣的宋时人文精神,在人间传递千年。今天,意在打造国内首屈一指的关注宋蜀精神的文化共创平台,眉州学社由眉州文化村、四川新华发行集团、《三联生活周刊》、方所、成都市博物馆共同发起,以国际前沿文化社群打造经验UDC(公共、民间、大学)为蓝本,建立有两宋与蜀学文化基因的文化社团。眉州学社将以研习、传递、活化宋的精神为己任,持续探讨宋人自由、达观精神在今日生活中扎根的可能性。
5月19日,以讨论宋、分享宋的精神在当下的必要性为宗旨,眉州学社特邀梁文道、张大春、王立群、吴钩、李开周、程民生六位在文化研究、文化传播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名师,与现场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李菁一同做客方所成都店,以宋为名,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宋朝民生与美学、士人精神、美食文化等话题,关注这个在中国古代史中审美登峰造极的朝代,这个自由开放、人文复兴的时代;从而探讨宋式风雅与当代精神的关联:当代人享受的生活、持有的价值观、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审美的向往与一千年前的宋人别无二致。
14:00-14:30
宋文化的光芒与眉州的灯
▼
程民生
宋式研究协会副会长
14:30-14:50
宋代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
继承与发展
▼
王立群
著名文化学者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学者
《中国诗词大会》评委
14:50-15:10
宋朝民生与生活
▼
吴钩
知名宋史学者
《风雅宋 —— 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作者
15:10-15:40
宋式美食文化
▼
李开周
知名专栏作家。著有《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千年楼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逛一回鲜活的宋朝民俗》《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等二十五部专著。
15:40-16:00
宋朝士人精神
▼
梁文道
人称“道长”,作家、书评家、主持人、时事评论员、电影创作人,《常识》《噪音太多》等多本文化书籍的作者;有温度,有态度的文化研究者。
16:00-16:20
苏子瞻诗书一贯
▼
张大春
作家,自称“说书人”,擅书法,爱赋诗,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著有《小说稗类》《城邦暴力团》等作品。
16:20-17:00
宋式风雅,当代精神
对谈嘉宾:王立群、梁文道、张大春、吴钩
主持人:李菁
▼
《三联生活周刊》常务副主编
文/吴钩
如果要在古代找出一个极富现代气息的繁华时代,这个时代一定是中国宋代。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曾这样形容宋王朝:“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清明上河图》局部
展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都市繁华。你看当时东京城外的汴河沿岸,商铺、酒楼、茶坊、邸店如星罗棋布,连桥道两边也摆满小摊,形成繁荣的街市,行人、商客、小贩、脚夫、马车拥挤于道路。进入城内,繁华更盛:
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林立,酒楼歌馆遍设,招牌招幌满街,商旅云集,车水马龙。
这一切,恰如一位观赏《清明上河图》的元朝人所言:“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清明上河图》街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白天的都市景象,其实,入夜之后,宋朝城市的热闹仍不减白昼,商店掌灯营业,内置蜡烛的灯箱广告在夜色中特别引人注目,《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开封之夜:“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朝人已经习惯了在夜晚出来逛街、购物、观看娱乐表演。在街市上走累了,口渴了,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吃点美食,喝碗饮料,除了昼夜迎客的酒楼茶坊,宋朝夜市上还有各种饮食小摊,叫卖各色美食。多年之后,一位南宋诗人还在诗歌中回忆东京夜市的如梦繁华:“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如果一千年前有卫星地图,人们将会发现,当夜色降临,全世界许多地方都陷入漆黑中,只有宋朝境内的城市,还是灯光明亮。
并非每一个朝代都有灯火通明的夜晚。在宋代之前,比如盛唐,城市实行严厉的夜禁制度,入夜即禁止市民上街,晚上出来逛大街属于“犯夜”,是要抓起来治罪的。
因此,白天的唐朝长安城一派繁华,夜里则是一片黑暗与静寂,“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到了宋朝,夜禁制度才被突破,形成了热闹的夜市。而宋朝之后,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又恢复了夜禁制度,禁止市民在夜间逛街。
热闹的夜市是宋代商业繁华的体现。宋朝与其他王朝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宋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商业,而其他王朝对于商业的态度,要么作出抑制,要么不屑一顾。
我们看《清明上河图》,到处都是商店、商品、广告招牌;汴河里停满船只,那是运载货物的商船,恰如周邦颜《汴都赋》所形容:
“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糟,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
《西湖清趣图》船亭码头
汴河船运载的不仅是从南方而来的丰沛物资,更是一条繁荣的产业链:因为货物的流通、客商的往返、人烟的汇聚,自然而然带动了餐饮、住宿、仓储、搬运、商品交易、娱乐、脚力服务诸行业的兴起。
《清明上河图》商铺
发达的工商业也让宋朝人过上了比其他王朝更富足的生活。一位宋朝宰相说:
“京城资产百万(贯)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你往东京开封府的大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便能砸中一个“腰缠十万贯”的土豪。
宋人自己比较过汉朝与本朝中产家庭的资产:汉代一户中产之家的财产为100贯,而在宋代,家产3000贯才称得上中产,换言之,宋代中产的财产是汉代中产家产的30倍。所以宋人说:《史记·货殖列传》大写一笔的汉朝富翁,在本朝不过是一户不足为道的中产人家而已,“何足传之于史”?
《西湖清趣图》城市设施局部
我也曾比较过宋朝与明朝普通市民的平均日收入:一名生活在宋代城市下层的小市民,不管是给人家当佣人,还是在官营作坊里当工匠,或者是摆个街边摊做点小买卖,平均日收入大约都是100文钱;而在明代,城市工匠的日工资只有20文钱。即使剔除掉物价因素,一名宋朝下层市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好于明朝的同行。
《清明上河图》十千脚店
经常有人问我:如果让你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一个朝代?我的回答是:如果可以不穿越,我当然选择不穿越,因为我很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但如果非得要穿越,那我只好选择回到宋代。
为什么选择宋朝而非其他王朝?因为宋代富庶、繁华、富有现代气息,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现代人穿越过去会更容易适应。
对于穿越到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宋朝还有更值得一提的吸引力,那就是政治环境的宽容与开明。宋太祖曾在太庙立下誓约,告诫子孙不得诛杀上书言事之人。受此誓约的保护,宋朝的士大夫议论国政,哪怕出言不逊,一般都不会有性命之虞。
所以,年轻气盛的苏辙在科举考试上的策论中,才敢大胆批评宗仁宗好色:“宫中贵姬已至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而宋仁宗阅卷后,不能生气,将苏辙抓起来治罪,还得承认苏辙勇气可嘉,授予他官职。苏辙的兄长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最后也只是贬官而已。
苏轼赏月图
反观明清时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清兵入关,都大兴“文字狱”,受“文字狱”牵连而获罪的知识分子数以万计。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中国所取得的文明成就,其实不仅体现在文化上,也蕴含于市民生活、经济、社会、政治、法律诸方面。人们对这个风华绝代的时代误解已久,所以今天,我们需要以“温情与敬意”去重现发现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