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关注未来,大家应当学会做点事情!宣传有益的信息。
关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悄然走来的未来,在人类登顶的希望中,世界正在迎来一个由人类设计的陷阱,直到人类落入自身的圈套中;或许我们都沉浸在美好的梦想中,只是惊雷会将人类敲醒,这就是天灾人祸必定会频繁起来。预言与现实正在渐渐对应起来,也许应该醒醒了,至少要有点危机意识,然后才会深刻起来。
扫一下,就多一个人明白当来危机!
《起世经》中的轮王传承与迦叶如来:
......
诸比丘。彼庵婆梨沙王有子。名曰善立。诸比丘。其善立王。子孙相承。在波罗大城治化。有一千一百王。其最后王。名鸡梨祁 。
诸比丘。尔时有迦叶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出现世间。菩萨于彼修行梵行。生兜率天。
鸡梨祁王有子。名曰善生。子孙相承。还在逋多罗城治化。
有一百一王
。其最后王。名曰耳者。彼耳者王有二子。大名
瞿昙
。次名婆罗堕阇。彼瞿昙王有一子。名甘蔗种。
诸比丘。甘蔗种王。子孙相承。还在
逋多罗城治化。有一百一甘蔗种
王。其最后王。名不善长。
诸比丘。不善长王。复生四子。一名优牟佉。二名金色。三名似白象。四名足瞿。彼足瞿王有子。
名曰天城。天城有子。名曰牛城。
彼牛城王。子孙相承。在迦毗罗婆城治化。
有七万七千王。其最后者。名广车王。次别车王。次坚车王。次住车王。次十车王。次百车王。次九十车王。次杂色车王。次智车王。
次广弓王。次多弓王。次兼弓王。次住弓王。次十弓王。次百弓王。次九十弓王。次杂色弓王。次智弓王。
诸比丘。彼智弓王。复生二子。一名
师子颊。
二名师子足。师子颊王。绍继王位。复生四子。一名
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甘露饭。又生一女。名为甘露。
诸比丘。净饭王生二子。一名悉达多。二名难陀。白饭二子。一名帝沙。二难提迦。斛饭二子。一阿泥娄驮。二跋提梨迦。甘露饭二子。一阿难陀。二提婆达多。其甘露女。唯有一子。名世婆罗。诸比丘。菩萨一子。名罗睺罗。
诸比丘。如是次第。
从太平等王已来。子孙相承。最胜种族。至罗睺罗童子身上成阿罗汉。断诸烦恼。尽生死际。更无后有。
诸比丘。以此因缘。于往昔时。有胜刹利。世间出生。依于如法。非不如法。诸比丘。有是法故。世间刹利。为最胜生。
尔时更有余诸众生。作如是念。世间有为。是病是痈。是大毒箭。熟思惟已。弃舍有为。于山泽中。造立草庵。静坐修禅。若有所须。或日前分。或日后分。暂出草庵。入村乞食。众人见已。随须与之。并为造作。乃共称言。此等众生。最修善业。弃舍世间有流不善诸恶之法。是婆罗门。以此因缘。
婆罗门种。世间出生。其中或有禅定不成。倚着村落。多教咒术。因此复名为教化者。又以其人入村舍故。名向聚落者。
复为成就诸欲法故。名成就欲者。以此因缘。于往昔时。胜婆罗门。高行种姓。世间出生。依于如法。非不如法。
复有其余一类众生。造作种种求利伎能工巧艺术诸生业事。以此因缘。名为毗舍。
是故往昔毗舍种姓。现于世间。彼亦如法。非不如法。诸比丘。此三种姓。世间生已。于后复有第四种姓。世间出生。
诸比丘。有一种人。各自毁呰其家本法。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弃舍世间。出家修道。口自唱言。我作沙门。作是称已。即成正愿。婆罗门种。毗舍亦尔。有一种人。如前毁呰。亦舍出家。口自称言。我作沙门。即成正愿。为彼故有正愿种类。
诸比丘。有诸刹利。身口意业。行于恶行。以恶行故。身怀命终。一向受苦。婆罗门毗舍。亦复如是。
复有刹利。身口意业。行于善行。以善行故。身坏命终。一向受乐。婆罗门毗舍。亦复如是。
诸比丘。复有刹利。身口意业。行二种行。以二行故。身坏命终。当受苦乐。婆罗门毗舍。亦复如是。
诸比丘。复有刹利。正信出家。修习三十七助道之法。能尽诸漏。心得解脱。智得解脱。现见证法。得诸神通。既作证已。口自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婆罗门毗舍。亦复如是。
诸比丘。此三种姓。于后生中。能成就明行足。得阿罗汉。名为最胜
诸比丘。梵王裟呵婆底。昔于我前。说如是偈
刹利胜生者 若出诸种姓
明行足成就 彼胜诸天人
诸比丘。梵王娑呵波底。彼偈善颂。非为不善。我已印可。诸比丘。我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亦说此义。诸比丘。如是次第。我所具说。世间转成。世间转坏。世间转住。诸比丘。其有教师。为诸声闻。所应作处。哀愍利益。而行慈悲。我已作讫。汝等当依
诸比丘。若旷野空处山林树下闲房静室窟穴崖龛冢间露地。离诸村落。以草木等。结为庵舍。汝等比丘。应于是处修习禅定。勿堕放逸。致令后悔。是我教示。汝诸比丘。佛说经已。诸比丘等。欢喜奉行
起世经卷第十
提示:
从迦叶佛(其时人寿两万岁)到释迦牟尼佛(距今约2500年-释迦牟尼佛是约公元前500年间人),上面都列出王位传承。而如今人类约2500年的历史都是有文字记载的,世界各民族都基本有完整的文字史。这期间只有战争毁灭过人类部分历史与文明遗迹,并未发生过特别的地球自然灾难。
而中国的文字史基本保持了约3700年没有断绝的连续历史,也就是只有3700年前的历史才是模糊的。在这3700年历史中其中有300年历史是模糊的,没有找到地下物证,只有盘庚迁都殷墟才称为可靠的商朝历史。
而汉字本身却与迦叶佛相关。相关论点见于后文。这是道宣律师因严谨持戒与天人的一段对话透露的历史真相。
而列子与周穆王的一段因缘则属于道家的一些传承,实则源于佛陀弟子文殊与目连之化。
释迦族种姓王传承到最后有九位弓王,九位车王,总共有牛城王传承七万七千,而这些牛城王应当与喜马拉雅山所形成的亚欧非大陆相关。从释迦祖裔记载中其祖族曾经是从雪山迁徙过来的。他们一直在迦毗罗婆城治化,这可以看出古代的轮王分地制度,不遇特殊征战被毁灭时,就地发展而不会灭亡。
而《山海经》记载的黄帝时代以来发明舟、车、弓箭,正好可以与《起世经》记载的车王、弓王对应起来,当然黄帝时代的定位应当结合苏美尔王表、三星堆辉煌的文物,至少在公元前28世纪之前,颛顼之子为古蜀王,最早的文字记录的成都历史。
当出现了车之后,人类就开始了残酷的征战文明史,首先是弓箭被利用到战场。史传颛顼帝时期就是以弓箭术战胜共工的。
之后就出现了青铜文明与铁器文明的征战残杀历史。同时世界文明也加速文化的传播。相对于夏朝大禹时代,释迦佛时代已经距离过去有约1400年了。
弓王的出现更加体现过去征战历史的残酷性,另外过去人类的体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史传秦始皇见过12巨人,而迦叶如来时代的人类远远大于现代人类,从考古学上发现的巨人骨骼就足以证明此事,《山海经》中也记载了小人,如今考古也证明侏儒人的存在。我们现代人类应当是当时存在的中人。而释迦佛的身量也远远大于现代人类。
从古埃及帝王谷的塑像,如果是当时人类的身高实比,那就相当于巨人族了。
天人透露汉字来源于迦叶如来时期的传承
唐:《道宣律师感通录》
至晋时。有僧于地见土坟出。随除终不可平。后见坼开。复怪其尔。乃堀深丈余。获像及人骨在船中。其髅骨肘胫悉粗大。数倍过今人。即迦叶佛时阎浮人寿二万岁时也。今时命促形小固其常然。初出之时牵曳难得。弟子化为老人。指撝方便须臾得出。周灭法。暂隐还兴。重更出之。蜀人但知其灵从地而出。亦不测其根原。见其花趺有多宝字。因遂名为多宝佛。名多宝寺也。
余问。多宝隶书出于三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已有神书也。
答曰。
秦李斯隶书。此乃近代远承。隶书之兴。兴于古佛之世。见今南州四面千有余州。庄严阎浮一万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辽远。动数十万里。译者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
师不闻乎。梁顾野王。太学之大博士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序云。有开春申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隶字。捡春申君。是周代六国同时隶文。则吞并之日也。此国篆隶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之事乎。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
又问。今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谚云。是苍颉造书台。如何云隶字古时已有。答云。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之臣。或云。古帝之王也。
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
不劳述也。
《山海经》中记载舟、车与弓箭的起源
《山海经》
帝俊赐羿彤弓素繒, 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大荒南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大荒东经》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东经》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大荒西经》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倕,是始作下民百朽。
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曰故(古)□熊雹?,出自□,凥(处)于脽寽□,氒(厥)□亻鱼亻 鱼,□□□女,梦梦墨(黑)墨(黑),亡(无)章弼弼,□□水□,风雨是於。乃取□子之子曰女填,是生子四。□□是襄,而〈天〉土戋是各(格),参化唬(号)逃(啕),为禹为万(禼),以司堵襄(壤)。咎(晷)而〈天〉(止)达,乃上下朕(腾)(传)。山陵不(卫),乃命山川四晦(海)。□□(热)(气)仓(沧)(气),以为亓(其)(卫),以涉山陵,泷汩凼澫(濑)。未又(有)日月,四神相弋(代),乃(止)以为岁,是隹(惟)四寺(时)。
伥曰青□檊,二曰未〈朱〉四单(檀),三曰□黄难(橪),四曰□墨(黑)檊。千又百岁,日月夋(允)生。九州不坪(平),山陵备血夫(逼),四神乃乍(作),至于复天旁(动),攼(捍)畀攵(蔽)之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黑)木之木青(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维(?),思(使)孚攵(敷)奠四亟(极),曰:“非九天则大血夫(逼),则母(毋)敢睿攵天霝(灵)。”帝夋(俊)乃为日月之行。
共攻(工)夸步十日,四寺(时)□□神则闰四□,母(毋)思(使)百神风雨、晨(辰)祎乱乍(作)。乃逆日月,以(传)相土,思(使)又(有)宵又(有)朝,又(有)昼又(有)夕。
——《楚帛书》
司马贞《补史记》记:太皞与少皞都是华胥氏的儿子。
太皞即伏羲。
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女以足履之,有孕,生伏羲于成纪。(帝王世纪)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说的就是以鸟为官名是从少嗥始的。
佛陀究竟是用什么语言讲法的?
佛学苑
佛学周刊微信平台
果善
2016-08-03 12:00
佛陀讲法(资料图)
文:果善
在任何交流活动中,语言问题永远都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由于语言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语义传达的偏差。更何况是被传承了2500多年、教义奥妙的佛教,想要更为准确地了解到佛陀教法的真义,佛陀讲法时所用的语言,也确实是一个需要考察清楚的重要问题。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而印度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民族众多、语言复杂的国家。除宪法规定的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
那么问题来了:在2500多年前,佛陀究竟是用什么语言来宣讲佛法的?
“应该是梵语吧!”你可能会这样说。
无论如何,梵语一直都是与佛教密切相关的语言。佛经由梵文记录,佛教中的密咒、名词也都来自梵文,而佛教中的诵念、音乐,也被称为梵呗佛音。
然而恰恰相反,梵语是佛陀在世时,最反对使用的一种语言。
原始佛教典籍巴利文《小品》中记述了一个故事:有姓耶弥卢谛拘罗的兄弟俩比丘,原生于婆罗门家庭。有天他们来到佛陀那里,向佛陀说:“世尊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
佛陀听完后呵责了他们:“傻瓜呀,怎么能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这样既不能引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
完了,佛陀又告诉众比丘:“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违者得突吉罗(突吉罗:戒律中某一类犯戒行为的总称)。”说法完毕,最后佛陀说:“我允许你们,比丘呀,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
以上这则故事,在《大藏经》中许多经文里也都有不同版本的记载。如:《毗尼母经》卷四、《四分律》卷五十二、《五分律》卷二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等,可见其可信程度。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比较惊讶:佛陀为什么会如此态度鲜明地反对使用梵语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佛教的产生来说起。
佛教诞生的时候,古印度人主要信奉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由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婆罗门教奉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婆罗门(僧侣祭司贵族)、刹帝利(军事行政贵族)、吠舍(农夫商人等平民阶层)、首陀罗(奴隶阶层)。
而佛陀创立的佛教,就是对婆罗门教的一种反抗。佛陀主张众生平等,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来学习佛法,进而觉悟成佛。
而梵语梵文,正是婆罗门教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因此,为了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主张,语言政策也自然成为了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既然佛陀反对使用梵语,那么他究竟使用什么语言?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生在当时印度的北部边陲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但是他一生游历传教却多半是在当时的摩揭陀国。按照后世佛教学者的研究,佛陀在世时,讲法的语言很可能就是摩揭陀语。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语言早已发生变异或者消亡,至于佛陀传授佛法的语言,早已无从考迹。依照现在南传上座部佛教通行的说法,南传上座部佛教(也称巴利语系佛教)所使用的巴利语,认为即是摩揭陀语流传到现今的形式。
然而,根据季羡林老先生的考证,摩揭陀语与巴利语之间,还是有许多差别的。包括本文许多重要观点及材料,也都出自季羡林老先生《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一文。
时至今日,关于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依然有许多争论。当然,佛陀教导大家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佛法,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教导。
关于学习佛法使用的语言问题,大家更多地也可能会想起佛陀灭度时留下的“四法依”教言: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现如今,佛教已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使用各种各样语言的人学习、信奉。依照佛陀“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法”“依义不依语”的教导,发扬佛法讲求随缘教化众生的精神,只要是方便大众学习佛法、方便了解佛法真谛的语言,都是佛教中可以使用的语言。
你以为佛祖一直用梵文讲经说法?其实释迦牟尼最反感的就是梵文
2017-10-15 14:51
佛教
/
大家
大家都知道,佛教创始人(或者称为“佛祖”)释迦牟尼一直在古印度地界上活动,弘扬佛法。不过,说到佛祖讲经说法的语言,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误解。很多人会想当然地以为,佛祖是用梵文来讲经说法的,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在佛法初传的时代,佛陀多次明确声明,佛教僧俗信众,绝不应该用梵文来传播教义,他自己怎么可能会以梵文来弘扬佛法呢?
梵文是婆罗门教所提倡的语言,也是佛陀时代古印度社会的“雅语”。这种“雅语”,被认为是究竟的、纯净的、永恒的语言,也被婆罗门认为是高贵的语言,所以,这种语言只有婆罗门和男性刹帝利可以使用,包括女性刹帝利在内的其他人都不得使用这种语言。
而佛陀在创立佛教之时,明确提倡四姓(众生)平等,自然是极力反对这种只有最上层才能使用的“雅语”。
当时的古印度社会,“沙门”思潮兴起,各个教派组成了客观上的反婆罗门联盟,耆那教、佛教都是其中之一。当时明确反对僧团使用梵文传播教义的,不止佛教一家,耆那教也同样明确反对使用梵文,而且在当时,耆那教的影响力比佛教更大。
基本上,在佛陀的时代,梵文和婆罗门教是捆绑在一起的,反对婆罗门教的人,自然是连带着反对使用梵文。那么,佛陀不用梵文传道,用什么语言呢?
佛陀长期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国弘扬佛法,使用的语言便是摩揭陀语。后来,在佛陀灭度多年之后,古印度出了一位雄主——阿育王,削平各方诸侯,同时将佛教奉为国教。而因为佛陀当初以摩揭陀语讲经说法,所以这种语言在阿育王时代,一跃成为一种神圣的语言,被信徒们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