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生活,交通费是一个天文数字。
从我居住的稻毛进东京都内办事,一来一回往往需要1500日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100块。
这让人肉疼。
要知道,在深圳的时候,我从侨城东到机场,才花7元钱。
我有一位朋友在京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很想去大阪逛梅田车站的古旧书店一条街,但是却始终不敢,因为梅田车站太复杂了,他去大阪都要绕道走,害怕迷路。
我读书远不如他,但是听说他的故事后却有一种自豪感。
在花掉了1万日元后,我对比梅田车站还要复杂几倍的东京站,不再畏惧。
花掉2万日元的时候,我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再看谷歌地图上的乘车信息,也能准确换乘。
有一天下午,我在滨松町喝了6杯清酒,摇摇晃晃,仍然乘坐地铁回到了住处。
这让我安静下来,可以谈一下在东京地铁学到的东西。
像商场厕所一样高级
作为全世界GDP排名第二(排了好几年第一,刚被纽约以微弱优势反超)的东京,其实是一个地下都市。
在市中心,我曾经做过6次5公里徒步,在银座、新宿、涩谷、皇居之间穿行,相当于反复行走在这个城市的核心地带,最大的感受是安静。
通过步行导航,离开商场200米后,就很难再看到人和车了,所谓主干道也很少堵车情况的发生。
人全部都在地下活动、打拼、奔跑呢。
曾在一个早高峰在东京站乘车,看到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场景:
巨量的人流,有秩序地快速行进,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只听见脚步声。
女士的高跟鞋和男士的皮鞋,敲打着地面。
往上看,男的几乎都是深色裤子和白色衬衫,女士的装扮倒要丰富多彩一些。
真是沉默的职业大军。
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努力的方向,大多数人的早上,都这样度过,所以他们几乎是本能地超前走,速度极快。
和人流方向不一样的我,简直不知所措,还好有卫生间可以躲藏,静下心来,好好查找一下自己的换乘信息。
东京的地铁站,早已突破了交通功能,都是生活综合体。
即便是我所居住的稻毛这样的小站,地铁站也是生活中心。
有咖啡馆和书店,也有无印良品和优衣库。
事实上,这个区的中心就是地铁站,超市和商场都在这里,如果从地铁站出发走800米,就有点像乡下一样萧条了。
如果说东京这个城市的灵魂就在一个个地铁站的话,
地铁站的灵魂就是厕所
。地铁站的厕所,有三种名字,toilet,“手洗”(洗手间)和“化妆室”。东京的朋介绍,其实这三种名字区别并不大,但是据我观察,根据大小和装修的豪华程度,toilet是最简陋的(特别小的车站,甚至没有空调),而“化妆室”则是最高档的。
不管是哪一种厕所,都非常干净,这是毫无疑问的。
“手洗”和“化妆室”,就像国内(至少成都和深圳)城市的高档商场里的厕所,比如成都的IFS(国际金融中心)或者深圳的华润万象天地。
豪华的卫生间设备配套
东京地铁厕所装修的豪华是一方面,设施也非常先进,大多数厕所,配备的都是酒店用的那种可以清洗屁股的坐便器。
洗手的地方,有化妆镜和洗手液,还配有烘干机。
过去一个多月,我专门留意过卫生间的烘手机,所有的都可以正常使用。
这一点恐怕很多国内城市的商场都难以做到。
配备烘手机并不困难,不管是资金还是技术,对一个商场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是,接下来每一天的维护却成为问题。
曾经在不止一个商场,
我把手伸进烘干机,却没有任何反应,这个时候会下意识地打它一巴掌——不文明行为就是这样发生的。
除了烘干机外,还值得佩服的一点是,所有的厕所都不会出现缺纸的情况。
每一个“隔间”,都至少同时挂着两卷纸,有时候台子上还摆着四卷备用纸。
国内媒体报道过北京和上海公园的公司,开始提供厕纸的时候,有些老人会去多拿的情况。
或许,正因为“短缺”才给人以“要多拿”的暗示吧,像东京地铁卫生间这种“无限量供应”,反而让多拿失去了意义。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都有纸可用,又怎么会多拿呢。
在成都生活的时候,我都是乘坐地铁上下班。
作为一个新兴的“地铁城市”,成都的地铁建造得很快,车辆和车站都是新的,但是很遗憾,厕所却很糟糕。
或许从一开始,地铁公司考虑的都只是“运送旅客”,而不是“服务市民”。
厕所非常小而简陋,从来没有纸,对地铁公司来说,这似乎节约了成本,但却让人感到不便。
在深圳两个月,我很多次进出侨城东地铁站。
那个车站有好几个出口,有一个小的卫生间,但是每次都是听到广播,“卫生间正在升级改造,给您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希望它升级后能够更宽敞,更舒适,能够配得上深圳这个城市的定位。
化妆室:白领生活的中转站
很多中产朋友都有这样的感悟:
住酒店的时候,先看一下卫生间,就知道酒店的水平了。
到一个朋友家中做客也是一样,厨房和卫生间,也能代表一个家庭的运转状况。
像东京站这样世界上最复杂、人流量最大的车站,一定有一个强大的队伍来负责卫生间。
所谓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也能运用到卫生间的管理上。
洗手液永远不缺,厕纸永远充足,地上永远干净,烘干机正常,每一个电源插座都是安全和有效的。
这并不是为了外观,也不是说很多人有洁癖,而是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卫生间的功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认为“化妆室”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变化。
当你说“厕所”的时候,多半是和“内急”联系在一起,那只是解决生理的紧急状况,但是“化妆室”给人的感觉,“方便”并不是最主要的功能,“化妆”才是。
化妆室需要更宽敞,需要明亮干净的镜子,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人,需要在地铁里“化妆”。
化妆是都市生活才有的场景,在东京,大概看不到一个“素面朝天”的女人。
职业装,职业的表情(待人谦恭有礼),也需要职业的面容,如果是夏天,可能还需要补妆。
发达的地铁系统,其实是人在家和公司之间的过渡地带,已经从舒适的家里出来,在踏进公司大门之前,把自己变得更职业一点。
很多人在地铁的“化妆室”里,不止是整理装束和化妆,还包括整理心情,做几个深呼吸,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职业水准”,只有那样,才能忍受每一天都高度雷同的工作吧。这反映出超级大都市的“先进性”,也能看出人们普遍面临的压力。这样,
化妆室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心理意义上的空间。
地铁系统确实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地铁是人脚步的延伸,推动沿线的房价,这还只是“表面的都市化”。从方便人们“出行”,到方便人们“生活”,是一个进步。但是,更细致的,则是能够抚慰人们受伤而疲惫的心灵。
地铁里的厕所应该永远干净,每一盏灯都应该好好维护,做好这样的细节,才算是“走向深入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