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像个小霸王,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在外面却乖乖的,甚至胆小怕事。
为什么在家蛮横的孩子到了外面会判若两人呢?
——鹿妈
来源 | 丑丑妈育儿手记(ID:yes201403)
网络频频曝光:
网友豆包妈妈抱怨:
孩子在家凶的很,顶嘴、闹腾、大吼大叫不尊敬长辈,但是孩子出到外面却变得胆小怕事,说起话来笨口拙舌,不敢维护自己合理的利益,甚至受了委屈和欺负都不敢吱声、只会忍着。
为什么孩子家里和家外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
1. 父母宠溺。
自古有句老话:
慈母多败儿。
参与现代败儿的,不止有慈母,更有各类长辈。
比如孩子想要买个新玩具,妈妈对孩子说:
“你的玩具太多了,这次说什么也不买!
”孩子一听,马上就哭闹:
“我就要!
我就要!
”
妈妈拗不过孩子,最后无奈地买下新玩具。
比如孩子冲奶奶发脾气,爸爸稍微严厉了点,奶奶反而还就护着孩子......
时间久了,孩子就有了经验:
-
多哭、多闹,目的就能达到。
-
发脾气没事,反正会有人护着我!
家长无条件、无原则的满足,要么定了规矩、却轻易妥协都是孩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2. 孩子自身力量不足。
孩子很聪明的。
当通过发脾气、哭闹尝到甜头后,接下来他们就会把这招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等到走出家门,发现外面的环境大变,这一招失效了!
在家以外的环境,还想呼风唤雨显然是行不通的,不但指挥不了别人,还四处碰壁,几次受挫便从此畏畏缩缩了,变得进入新环境要适应很久,不愿意尝试,不自信。
而长期以往在外压抑自己的需求,自卑和怨恨将促使孩子以家为宣泄口一回到家,对家人颐指气使、变本加厉地发脾气,以寻得心理平衡。
3. 孩子社交缺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又生活在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的高楼大厦里。
平时,家人为了孩子的安全,多宅在家里,较少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致使孩子少有机会跟外界接触,与同龄人交流玩耍。
孩子家里凶、外面怂,该怎么办?
1. 不要给孩子轻易打标签。
不要说“这孩子一到外面就怂了”的话。
客观地看到孩子正处于这样一个试探的阶段 ,理性地认识到这样的状况是可以变化的 ,不要简单归为孩子有问题 ,这三点是父母首先应有的态度。
2. 家长要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往往是垂直的关系,而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充满竞争的。
如果长期在家里受到大人的呵护和谦让,孩子就很难学会与同龄人进行平等、互惠互利的交往。
所以建议家长,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家人相处中尽量地做到平等对待、原则一致。
3. 爱孩子要有度。
家长的态度要让孩子明白:
原则就是原则,不会因为你的哭闹而改变。
守住底线和原则,和孩子做好沟通:
对奶奶说话语气很冲没有礼貌,不尊重长辈的行为是坚决不可以的;
哭闹着要买玩具的要求,可以往后延,譬如在某件事情上取得了进步可以下个星期再买(家长也一定要说话算数);
家里在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情况下,家长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态度。
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式。
这样会让孩子统一不了认识,会出现双重标准,孩子还会钻着家里的空子。
家长不要轻易投降,而是要有坚硬的态度执行下去,在孩子心里才会形成一种比较威严的认知,从而较为快速地成长起来。
4. 多让孩子和同龄的朋友接触。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与人交往都不是天生就会的,或者说是擅长的。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对于那些在家里凶,而在外面就怂的小朋友,其实就是缺乏在外锻炼的机会。
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多接触外面,让孩子经历一些事情。
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他对这些都很茫然,家长还是得让他自己去成长,不要一和别人处不来的时候就拉着孩子往家走。
但是事后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家长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人际沟通上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在之后的相处中不断去总结和反思,从而改变这样一种“怂”的状态。
5. 教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能、技巧。
孩子与孩子之间“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糖糖觉得,针对在外面柔弱胆小的孩子,以下几点是父母一定要教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技能。
远离特别调皮捣蛋、不讲理的孩子,知道避开危险。
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允许别人动手伤害自己。
在自己无力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大声呼叫老师、或者奔向老师寻求大人的帮助。
我们真的爱孩子,要慢慢地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事事包办代劳、一味地保护或者迁就,孩子是不会有进步的。
要知道,社会这个“真刀实枪”的战场可没有那么多包容和迁就,我们给孩子历练的越多,在社交中才会更自信和勇敢。
6. 父母的行为方式要以身作则。
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说过: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么样的人。
”
如果你在外面对别人谦逊有礼,和颜悦色,回到家后对着家人大呼小叫,恶语相加,把教养留给陌生人,把坏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那么,孩子耳濡目染,也很容易变成和你相似的人。
以下是关于孩子社交能力评定的一些标准,我们按照从基本能力开始渐进的顺序列出来的,家长们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哪一个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