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提到,大多数励志电影都会聚焦于一个平凡少年或堕落中年,通过努力训练身体,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例如洛奇。
文章指出,观众对赚钱主题的电影往往感觉残酷、幻灭和勾心斗角,因为赚钱背后的成功往往伴随着他人的失败和社会的影响。
文章认为,运动是社会人重要的活动之一,身体是第一位,对于赚不到钱的人来说,保养身体更为重要。人类天然对运动有好感,因为运动带来的成功不会对社会造成破坏。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
你有没有发现,大多数励志电影都是体育类。
拳击,田径,游泳,跆拳道,体操。
一般会描绘一个平凡少年,或者堕落中年,通过努力操练身体,而重拾生活希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例如洛奇。
你打开短视频软件,劝你自律的视频,一般都会放几个男人在健身的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
别问,问就是健身。
因为相似点在于:有一条非常明确的,正确的道路摆在面前。例如训练身体,例如努力做题。
而出了社会以后,尤其是年纪偏大,且混的不好,没有头绪的底层人。
说简单一点,到了一定年纪,只要不能挣到大笔的钱,那就是没用。
健身读书做好手边事,无用,一个月还是几千,还是没有未来,还是买不起房。
还是极度焦虑,极度恐慌,虽然表面摆烂。因为恐慌害怕焦虑,就更无法健身读书修身养性了。
而读书的时候,只要考试考好,就觉得未来可期了。
说的更白一点,大部分底层人,为什么无法自律。因为他们找不到一条绝对正确,可以挣钱的路,想不到办法,想不出路子,目前干的事确实不挣钱。都找不到敌人在哪,怎么自律,怎样努力。
而出了社会以后的评价标准又是: 挣不到钱都是假的,没用,浪费时间。
以上是知乎的一个快4万点赞的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人,其实他对电影,自律,运动,混社会,赚钱,都一窍不通。
我可以说他既没看过几部好电影,也没赚到过钱。
电影里,拍摄有关励志的部分,很少会拍别的,一定会拍运动,这是对的。
但不全面。
拍健身是因为健身对人的改变最明确,但是赚钱就不够明确,所以少有电影拍。
这个是胡扯淡。
拍赚钱,拍底层逆袭的电影比比皆是。
但是一般电影的主题不会放在「励志」和「自律」方面。
《社交网络》第二部马上要出来了,第一部拍的非常好,普通家庭小孩扎克伯格,在哈佛进入了富二代的圈子被人瞧不起,漂亮女朋友也和自己分手,一怒之下创办了facebook,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够不够励志?够不够自律?
华尔街之狼,破产公司底层员工乔丹贝尔福特,日子都过不下去了,从底层一步步做起,成为亿万富翁,够不够励志?
《华尔街》,底层小职员业绩不达标快被开除,机缘巧合攀上了大富翁很快就有了几百万美元收入,高档公寓名模女友,够不够励志?
甚至大空头,也很励志啊,从举世皆敌,没人相信,大家都觉得你是笑话,然后成为了十亿富豪。
为什么观众对这类电影的标签,印象,感觉,并不是励志,而是非常残酷,幻灭,勾心斗角。
因为赚钱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
其实不仅仅国外,国内的励志电影不少也是赚钱的,但都不红,观众很少看。
为什么?
这是因为巨大成功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哪怕这个人是正人君子,他的成功,往往也带有他人的覆灭,比如大空头,赚了几十亿,代价是全世界经济都陷入泥潭,民不聊生。
个体的成功,对社会来说不一定是喜剧,反而有可能是灾难。
所以在美国,《当幸福来敲门》评分很低,但是在中国这部电影是神作。
个体的奋斗和努力,其实对社会是有潜在的巨大破坏性的。
只有一种破坏性小,就是健身,运动。
赚钱是零和博弈,主角赚到了,意味着必然有人破产了。
但健身是正和博弈,一个人练出了腹肌不代表必然有人失去了腹肌,只代表世界变好了,多多益善。
所以人类天然对运动有好感,对成功学有警惕。
至于进入社会以后,是不是运动就没有意义了,只有赚钱有用?
完全不是。
运动对社会人依旧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身体是第一位的。
很多人觉得赚不到钱都是假的,主要有两点:
1,身材不好,没吃到红利,
2,身体也不行,只是暂时年轻,随意挥霍。
失去的时候才懂珍惜,就是这个情况。
等他们过了35,就会后悔为什么没保养身体了。
身体比钱重要多了。
为什么觉得赚不到钱任何东西都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