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咨询师的薪水能负担的生活方式“降级”到创业者的生活方式,对 Gillian 来讲,很快就适应了。真正头疼的是,创业初期没有获得投资之前,怎么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少花钱多做事,毕竟她当时的全部积蓄都来自上一份工作攒下来的存款。
在还没想好如何“少花钱多做事”时,Gillian 一直积极地发展她的network。为了和network 里面的人保持联系,Gillian 决定定期给大家发送新闻简报(newsletter),每月告诉大家 Hitlist 的最新动态,让 Hitlist 时不时在大家的视野里出现,刷刷存在感。顺带的,她还会在简报末尾向大家提出一些问题,看是否能得到帮助。
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无心之举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有一次,她要给四位来自欧洲的合作伙伴在纽约安排半个月的住宿。她上网一查,订酒店至少要一万五千美元,就算订短租公寓也要一万美元。
她那个头疼啊,没想到,当个CEO憋屈死了,天天为钱发愁,要知道以前做咨询时,从没为住酒店闹心过啊!
实在没办法, Gillian 只好在简报里问大家怎么办。没想到,一位她朋友的朋友、跟她并不太熟的 Facebook 初期员工说自己在纽约有间联排别墅,正好那段时间他出差不在纽约,她尽可以安排人来住。 Gillian 说,连自己都没想到,这件难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又有一次,她在新闻简报邮件的末尾向大家询问,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 APP 在苹果商店被特别推荐呢?
当 Grillian 所有在湾区的朋友都无法给她支招时,一位之前只和她见过一面、请她帮过一次忙的人说他有办法!他说自己在兄弟会的一位成员在苹果商店工作,于是,这位兄弟会成员帮助 Gillian 和苹果商店的负责人安排了一个会议,并且会议很成功。
当 Apple Store推荐了 Hitlist 后,当天就有十多万下载量,迅速打开了 Hitlist 的知名度。在美国,下载 APP 获取客户的费用是每人三美金,也就是说如果花钱打知名度的话,十万下载量至少要三十万美金。
资源捉襟见肘时,弱联系人脉资源能帮你省钱。利用新闻简报、邮件列表等方式不仅可以维护用户关系,还能帮创业公司获得更多资源。
说了这么多,到底这个 Hitlist 是怎样的产品呢?
一点开,在主页能看到近期比较热门的旅行地点:
搜索一下北京首都机场到纽约的往返票:
好像价格还不错哦!点进去看一下航班具体信息:
转机的时间有点长...不过这个价格真的很诱人!
这也正是 Hitlist 的最大特点:需要你对日期有一定的灵活性。很多人可能模糊地知道如果在出行时间上有弹性能省钱,但能省多少就没概念了。Gillian 说,如果搜索方法得当,至少能省一半钱(这么多!)。
这个“一半的机票钱”是怎么定义的呢?在选择比较的参照点时,Hitlist 是拿你随便一个“心血来潮、突然想上网把机票买了”的价格与买这张票最佳时机的价格比较的。
以 Gillian 最经常飞的旧金山至纽约为例,可能很多人已经习惯花 500 到 600 美金买往返票。其实如果买票时机合适的话,250 美金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虽然 Hitlist 几乎没做过推广,短短几年也已经有近百万的下载量了。
和其他机票工具相比,Hitlist 对每个机票的“划算”程度评为四类,分别是“平均”、“好”、“非常好”、和 “美滋滋”。比如下图这张 9 月 15 号至 9 月 18 号从上海浦东往返东京成田机场的票,在搜索时的价格是 325 美元,而 Hitlist 对这个价格的评价是“非常好”,还不到“美滋滋”的程度。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价格非常敏感,而且不太在乎这个航班票卖光的风险的话,完全可以等一等再出手。
这个评级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其实,决定一个航班价值的因素是动态的:在计算一个航班本身在某时间是否具有吸引力的过程中,Hitlist 把诸如“这个目的地此刻是淡季还是旺季”,“这个目的地对你有多重要” 等等因素都考虑了进去,来算出一张机票对你有多划算。
比如说,如果你要去参加你最好朋友的婚礼,你很期待很激动,排除万难也要去,那你就会愿意付相对比较高的价格(只要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时候 Hitlist 的“划算”算法就会相应调整:同样一张折扣机票,对另一个人没什么吸引力,但对你很有吸引力。相反,如果你要买机票参加你前任的婚礼,同样地点同样价格的票,由于你去的意愿比较低,Hitlist 就不会推送给你。
有人问 Gillian ,等下载量突破 100 万,她有什么打算?
“夏威夷──我已经等不及了!等下载量一突破百万,我和团队会立马跳上车开往机场。”
看了 Gillian 的名校创业屌丝路,你有没有一些启发?
硅谷密探是海外第一科技媒体、以深度产品报导为核心,独家采访为特色,沟通中国和硅谷、探秘全球科技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