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过多的欲望?
该是削减欲望的时代了!是吗?
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在《设计的语言》里用一个比喻描述了物欲时代的消费者:就像那些要被用来制作鹅肝酱的鹅一样,被迫灌食超过它所能承受的食物,直到肝脏肿胀爆裂。
也许我们还不如鹅:哪怕已经买下了,这辈子也无法用完,或者是买下以后就不会再使用的商品,我们仍然无法停下。
图片来源:The Guardian
不过,有另一些人,好像并没有那么害怕物品。对于他们来说,器物并不是用来填充欲壑,直到肝脏破裂的敌人。
松浦弥太郎,《生活手帖》总编辑,就和自己的物品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还写过《好物 100》《日日100》,描述那些他珍重的物品,一页一件,倒不显出物欲横流的感觉。
大概是因为,他在书中讨论的,都是自己已经用旧了的东西:那些已经和他建立关系的,真正趁手和显示出价值的物品,接近脸颊颜色的青粉茶碗、木工艺术家做的砧板、Anglepoise 的台灯。
印象深刻的,却是他买过很多本的,一种小巧的口袋笔记本:去每一个地方旅行时,他都会带上一本,开始绘制当地的旅行地图,记录那些意外发现的散步路线、旅游指南里没有写到的小餐馆、书店,是拥有个人特质的旅行指南,充满只有他看得懂的标记。
松浦弥太郎拍摄的,那些他使用过的、趁手的笔记本。
这样简单的笔记本,它不是让人趋之若鹜的名牌,不是需要彻夜排队的艺术家限量,不是偶然遇到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不是那些只有凭借幸运才能获得的物件——那些物品,我们早已知道它独特,而那种独特可能与功能无关。
它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是一件趁手的日常用品,仅仅用功能就征服了我们。
然后,又因为个人的长期使用,有了自己的标记,而变得特别,它用起来尤其适合自己,所以买下好多本,也不会觉得多余。
图片来源:socialmediafeed.me
好像一旦遇到这样舒适的物品,松浦弥太郎就会一直买下去。比如他在书里写到的,喜欢的某个牌子的羊绒衫,以及某个牌子的手帕,以至于以后再碰到其他的手帕的时候,感觉只是像他习惯的那一个的替代物。
我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里,更需要找到这样趁手的,适合自己的物品呢。
一件趁手的物品,满足一种简单的需求,与自己建立特殊的关系,那时候,漫无目的的物欲,也被那件具体而舒适的物品收拢了。
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手帐——然后,我们叫它
单向手帐 SOLO 系列
。
“瑞士军刀困境”
SOLO 的原意是“独唱”,一首独唱,一个人完成的艺术,就已经可以非常美妙。
而 SOLO 系列的手帐,就是只为某一种书写欲望而服务,“让你感觉尤其趁手,能与你发展出某种个人关系”的手帐。
SOLO系列目前包括:单读手帐、单读口袋手帐、单读手帐·聆听经典版与 OWSPACE 随笔带。
在我们购买的商品里,有时候会遇到“瑞士军刀困境”:它吸引我们的,就是因为它似乎什么都能做,但最后,我们只会使用它极小一部分功能,大部分弃置,而这件物品,最后似乎也显得沉重了起来。
一件有点让人困扰的万用品。
而 SOLO 系列,是希望让一种记录和写作的功能,充分发挥。
比如,SOLO 系列的经典产品,“单读手帐”,是为了满足
阅读笔记的需求
所开发的手帐,而它的整体设计,都是以
引导阅读
为方向。
对于需要对照书籍、进行抄写记录,再写下个人灵感的读者,
平摊
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单读手帐能够实现每一页的 180° 平摊展开,不浪费每一个书写角落。
单读手帐的左页设置
自填栏
,引导记录阅读日期(掌握阅读进度)、作品名、作者、版号,书摘及个人评论。单读手帐虽然功能明确,但不会限制使用者的
阅读内容
:你会发现,用它记录电影同样适用。
也出于“不限制”原则,单读手帐内页空白,让你可以尽情挥洒,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但
每一页都会有来自经典文学、音乐、电影的句子,激发你的创作灵感
,并且每年的单读手帐都会更新一次。
这样一件趁手的物件,你可以把它带到任何地方去,带到旅途中去。单读手帐附录中的
书店地图
,收录了北京、台北、伦敦、纽约、东京等大都会的书店信息,让你走到许多地方的时候,都能有书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