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大夫在使用各类心理量表(问卷)时会习惯性的犯一类低级的错误,即直接将心理量表(问卷)的测试结果作为评估(诊断)结论并告知来访者,忽视了心理量表(问卷)的信效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心理量表(问卷)的效用,忽视了其有限性,是极其不专业和违反职业伦理的表现。
美国心理咨询学会(ACA)颁布的伦理守则中明确要求:
E.6.a 工具的适切性
咨询师选择测量工具时,需仔细考虑其
效度、信度
、心理测量的局限性和测量工具的适切性。
E.9.a 报告结果
报告测验结果时,咨询师要向来访者如实说明心理测验在
效度和信度
方面的局限性,并向来访者解释这可能是由于测验环境或对常模不恰当导致的。
E.9.c 测量服务
为测验过程提供评分和解释的咨询师,要确保解释的有效性。咨询师应准确的解释测验的目的、标准、
效度、信度
、施测程序以及其他的测验要求。
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布的伦理守则同样要求:
9.02 评估应用
(b)心理学工作者所使用的测验工具应具备良好的
信度和效度
,并针对适当的人群。当没有信效度的科学依据时,应就测验结果和解释的局限性做出说明。
9.09 测验的评分和解释服务
(a)为其他专业人员提供评估或评分服务的心理学工作者应准确描述评估方法的目的、常模、
信度
和应用程序以及应用所需的其他特别资质。
(b)心理学工作者进行评分及解释要以测验项目的
效度
为依据,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
信度
指的是一份量表(问卷)的稳定性程度,是量表(问卷)的可靠性指标,信度不合要求的量表(问卷)是不能使用的。例如,用标准钢尺去测量桌子的高度,只要操作方法得当,无论何时,也无论任何人去测量同一张桌子的高度,其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这说明其信度很高。
效度
是指一个问卷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例如,测量身高用的钢尺用来测量体重则必定是无效的。
信度和效度反应的是一份心理量表(问卷)质量水平,即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施测对象的真实情况。
一份合格的心理量表(问卷)的信效度应在0.8以上,例如大家常用的抑郁自测量表(SDS),国内的各项研究中其信效度多在0.8左右。
我们假设一份量表的信度为0.85,效度为0.8,意味着这份量表大概能够反映测试对象64%的真实情况,可靠性大概是85%。(简单举例)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使用心理量表(问卷)进行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或绝对的方式为评估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依据。
但测试结果绝不能作为临床或教育的唯一依据标准,测验使用者需遵循多重决策标准。对来访者可能产生影响的决定都必须建立在多重标准之上。例如,抑郁绝不能基于测验分数的上升而被诊断,咨询师须发现独立的、确实的证据以做出这样的诊断,这些证据应当来自于个体访谈、行为表现、重要他人的报告等。
除去对心理量表(问卷)信效度的忽视外,很多不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常犯的另一类错误即测验过程的非标准化,甚至将量表(问卷)让来访者带回家填写。
非标准化的施测程序会导致心理量表(问卷)的效用大打折扣。
美国心理咨询学会(ACA)伦理守则中明确要求:
E.7.a实施条件
咨询师需按标准化程序实施测验。如果没有在标准化的条件下实施测验,需要在解释结果时对例外情况加以说明,测验结果也应被视为是无效或是有问题的。一般来说,可接受的非标准化情况包括对有残疾的来访者进行测验时所作的调整,或是在实施测验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或是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测验标准化程序准则意味着,把一个标准化测验让来访者带回家的行为是与保障测验有效性的义务相冲突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心理咨询师似乎没有意识到这是被禁止的。
美国的一项研究中发现,24.3%的心理学工作者把例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这样的问卷让来访者带回家完成。
而另一项研究发现,26%的心理咨询师没有注意到让来访者把问卷带回家的伦理问题。
实际上,只要来访者带着量表(问卷)离开办公室,咨询师就失去了对它的控制,也无法保证它被恰当的使用或交还。
从临床角度上看,让来访者把量表(问卷)带回家也是不合要求的,因为咨询师对来访者在什么条件下进行测试一无所知。来访者可能没有遵守指导,违反时间限制,或就测试项目与他人商量。实际上咨询师甚至不能确定他们收到的测试结果是不是来访者的数据。也许一个室友或家庭成员回答了问题,又或者很多人一起详细讨论了合适的答案,让测试变成了一个集体项目。如果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发生,那么整个测量工作都会变得无用或起反作用。
考虑到以上问题,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单位开始使用计算机系统对来访者或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导致很多不具能力解释测试结果的咨询师在工作中完全依赖计算机化的测评报告,并将这些结果呈现给来访者。
这同样是违反职业伦理的。
美国心理学会(APA)颁布的伦理守则中要求:
9.10解释测验结果
不论测验的计分和解释是由心理学工作者、某雇员或助手、自动服务系统还是其他外在服务系统所进行,心理学工作者都应向参与测验的个体或法定代表进行结果的解释,且这一事实应在当事人进行测验前即予以通知。
站在专业性和职业伦理的角度,对咨询师来说计算机化的测试报告只能与专业判断相结合才能使用。心理咨询师为每个来访者确定评估结果的责任并不会仅仅因为一个貌似可信的计算机报告而有所减少。唯一负责任地使用这些材料地方式就是把它作为“参考意见”。
这些材料应当用于协助咨询师对测试结果进行准确评估,而不是咨询师专业能力不足时的替代品。
因此,对于心理健康工作者而言量表(问卷)的使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遵循标准化程序,并充分考虑其有限性(信效度)。
然而现实却是,由于量表使用规范和伦理意识的淡漠以及经济利益的考量,国内某些单位已成为心理量表乱用和滥用的重灾区。
此前很多同行都曾分享过自己的切身经历。
所以,希望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研发研发出科学、准确、可靠的精神心理评估工具的同时,提高一下某些单位内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伦理,遏止量表滥用(乱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