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个一两秒,对银行业的个人交易业务来说,可能只是数百个客户的投诉,而对这些投诉的处理结果,无外乎赔礼道歉,减免一些服务年费或是给一些积分奖励、小礼品等等,对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大面积的宕机(就像2012-2013年那样),连商业减誉都无从谈起,
但对其他一些金融机构来说,这可就是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业绩损失了,而且,它们的时间单
位,还是“毫秒”。
2016年7月30日,
高频交易员李奥
,应香港受交通大学香港校友总会之邀,做了一场题为《量化金融与高频交易》的主题分享会,这个人被称为“交易门”主角,而“高频交易”正是他的生财之道。
“高频交易”是金融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易方式,利用高速度及时响应的机器处理,通过汇集起高频次的、数量庞大的单笔低利润的交易,从而汇聚起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在这个帝国,速度压倒一切,响应时间关乎成败。对此,李奥有着深刻的体会。
31岁的李奥在2014年第一次接触“高频交易”,一年的时间,他用互联网公司老板给的钱,积累了百万级的收益,然后转而自己投入几百万的起始资金杀入高频交易市场,最开始,李奥每天能够挣三四万,然后越来越多,“刚开始一天赚的钱是(以前)一个月赚的钱,后来有一天赚的钱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他也从一个程序员,成长为一家金融投资公司的老板。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硬件和系统对交易速度的致命影响,并逐渐领悟了“高频交易就是拼速度、拼性能”的真谛
:2015年的某一天,李奥的程序已经稳定运行了半个月,结果有一天突然开始亏钱了。他一检查,才发现自己前一天有个程序没关,占用了CPU。李奥平时开两个程序,那天开了三个,没想到两个程序开始互相竞争CPU。“我X,我第一次意识到(硬件)居然会有这么重要。”他说。这次教训后,李奥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研究CPU和系统。
在此之后,他慢慢领悟到,高频交易拼速度,写代码可能占50%,但外围因素很关键:机房,机器,对各种系统要求都很高
。“有时候你自己优化C++,搞半天优化一个毫秒,很开心。买个好的CPU,可能就优化五毫秒。(这些事)别人不会出来跟你说的,你得自己去琢磨。”他说。
事实上,在高频交易领域,2毫秒的延迟就有可能造成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损失,为了提升3毫秒的延迟体验,有的高频交易公司花费数亿美元专门开建了一条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和纽交所市场的直线光纤,也有人花费数千万美元,只为了更新最新型号的处理器、交换机和高质量光纤,
对于高频交易界来说,“时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钱
”。
谁说时间不是金钱?它不仅是,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金钱”。
无论是银行业还是高频交易,或是证券投资业,几秒甚至几毫秒的中断、延迟,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业务影响,由此造成的损失中,金钱的损失或许都不是最重要,来自于客户的信任、商业上名誉,对一向以可信赖、可依靠而著称的金融服务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2015年,招S证券、齐L证券、华T证券等多个券商交易系统出现不同程度“宕机”的一幕仍然“血淋淋”的印在诸多投资者的脑海中,而无论是银行、券商、投行还是P2P金融机构,科技、IT都已经是他们最核心的业务支撑,甚至,就是他们的业务。